然则何以知命之为暴人之道?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不知曰我罢不肖,从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贫。昔上世暴王,不忍其耳目之婬,心涂之辟,不顺其亲戚,遂以亡失国家,倾覆社稷;不知曰我罢不肖,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于《仲虺之告》曰:“我闻于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此言汤之所以非桀之执有命也。于《太誓》曰:“纣夷处,不肯事上帝鬼神,祸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民有命。’无廖排漏,天亦纵弃之而弗葆。”此言武王所以非纣执有命也。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刑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上无以供粢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无以降绥天下贤可之士,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内无以食饥衣寒,将养老弱。故命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译文: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命”这一概念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的穷苦百姓。他们贪恋于美食佳肴,懒惰地从事劳作,结果使得衣食之财匮乏,饥寒交迫之苦降临;他们却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才干不佳,工作不得力,必定会说:“我命本就注定贫穷。”

再看那历史上一些暴君,他们对耳目所闻所见之事感到厌恶,对心灵上的种种邪念视而不见,不尊重亲情,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国家社稷的倾覆;他们却说:“这都是我的命该如此。”在《仲虺之告》中说道:“我听说夏人妄图改变天命,将天命下放到百姓头上。上天讨伐了他们的邪恶,夺走了他们的军队。”这就是商汤为何要反对夏桀的“有命论”。而《太誓》中记载:“纣王隐居山林,不肯敬事天帝与神祇,祸害先祖神灵得不到祭祀,反而宣称:‘我的人民自有命运。’毫无顾忌地排斥和丢弃天道,上天也因此放任他而不加以庇护。”这又是武王为什么反对纣王的“有命论”。

如果人们坚持这种“有命论”,那么上层统治者不会治理国事,下层百姓也不会努力工作。上层统治者不治理国事,则政令失序;下层百姓不努力工作,则财政困难;上层统治者无法供奉祭祀天地祖先神灵,下层百姓也无法安抚天下贤良之士,对外不能接待诸侯客人,对内不能供养饥饿寒冷的老人,甚至还要养活年老体弱之人。因此,“有命论”对于上级是有害的,对于鬼神也是不利的,对于百姓更是有害的。但那些坚持这种观点的人,正是那些凶恶之言产生的源泉,也是那些暴虐无道之人的主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历史事实来论证“有命论”的危害性,以生动的历史事件为依据,揭露了“有命论”的本质。诗中的“上不听治,下不从事”、“刑政乱”、“财用不足”、“降绥天下贤可之士”、“外应待诸侯之宾客”、“内食饥衣寒”、“养老弱”等表述,都反映了“有命论”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诗人强调,无论哪个层次的统治者都应该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不应受到“有命论”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不要被一些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是虚假的观念所迷惑,要勇于追求真理,勇于挑战权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