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乎!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孔某之齐见景公,景公说,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公曰:“善。”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孔某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有顷,间齐将伐鲁,告子贡曰:“赐乎!举大事于今之时矣!”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劝之伐吴,以教高、国、鲍、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乱。劝越伐吴,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伏尸以言术数,孔某之诛也。
齐景公询问晏子孔子的情况,晏子未直接回答。
晏婴(?—前573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公正无私著称于世,是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杰出领导者。晏婴不仅在内政方面有卓越贡献,还在对外关系上显示出高超的智慧。他通过巧妙的外交策略和务实的政策,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晏婴的非儒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中。他认为儒家的礼义观念过于繁琐,对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例如,儒家强调“亲有差”,认为不同亲属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而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现实。同时,晏婴还指出儒家的礼仪和乐舞对政治和生产无益,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晏婴认为,真正的贤人应该能够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仁义。他批评孔子等人表面上讲仁义,实际上却在鼓励叛乱,惑乱人心。晏婴通过晏婴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如果一个贤人真的关心国家和人民,他应该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仁义。
《墨子·第三十九章·非儒》一文深刻地揭示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同时也展示了墨家思想的独特魅力。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学术讨论,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