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饱者去余,适足,不害。能害,饱,若伤麋之无脾也。且有损而后益者,若疟病之之于疟也。
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惟以五路智久,不当以目见,若以火见。
火:谓火热也,非以火之热。
我有若视,曰智。杂所智与所不智而问之,则必曰:“是所智也,是所不智也。”取、去,俱能之,是两智之也。
无:若无焉,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则无之而无。
擢疑,无谓也。臧也今死,而春也得文,文死也可,且犹是也。
且然,必然;且已,必已,且用工而后已者,必用工而后已。
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
尧霍,或以名视人,或以实视人。举友富商也,是以名视人也;指是臛
也,是以实视人也。尧之义也,是声也于今,所义之实处于古。若殆于城门与于臧也。
诗句释义与译文:
- “损:饱者去余,适足,不害。能害,饱,若伤麋之无脾也。且有损而后益者,若疟病之之于疟也。”
- 译文:减少多余的部分,使之适中,不会造成伤害。能够造成伤害的是过量的,就像伤害麋鹿的脾脏一样。有时候减少一些之后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比如疾病治疗中的疟疾。
- 注释:“损”在这里是指去除不必要的部分,使其达到适宜的程度;“适足”则是指恰到好处,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 “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
- 译文:智慧是通过眼睛看到的,但是通过火(象征光明或视觉)却看不见。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才能达到真正的了解。
- 注释:“目见”指的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直观认识;“火不见”则是通过比喻表达,即使有了火这样的工具或手段,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也无法看清真相。
- “火:谓火热也,非以火之热。”
- 译文:这里的火不是指火焰的热,而是形容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洞察力。
- 注释:“火热”通常用来描述热烈、激烈等状态,这里是用来比喻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洞察力。
- “我有若视,曰智。”
- 译文:就像我能看到的东西那样,这就是智慧。
- 注释:“有若视”意味着像有见识的人那样看待事物,即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 “杂所智与所不智而问之,则必曰:“是所智也,是所不智也。”取、去,俱能之,是两智之也。”
- 译文:当你将你所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知识结合起来提问的时候,你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这是你所知道的智慧,这是你所不知道的智慧。”因为两者都有智慧的成分,所以称之为“两智”。
- 注释:“杂”意味着结合或混合,“取、去”指的是获取知识和舍弃知识。这句话表达了知识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 “无:若无焉,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则无之而无。”
- 译文: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就有了之后就没有了;如果没有天地的陷落,那么就没有东西会消失。
- 注释:“无焉”指的是没有什么东西或状态,“有之而后无”表示某种存在之后就会消失或不存在;“无天陷”则是说没有天地的陷落或破坏。这句话强调了事物的存在与变化的关系。
- “擢疑,无谓也。臧也今死,而春也得文,文死也可,且犹是也。”
- 译文:提出疑问是没有必要的。即使是现在死去,春天也可以写作文章,即使死亡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而且仍然是同一个道理。
- 注释:“擢疑”指的是提出疑问或者质疑;“臧也今死”指的是某人今天去世,但留下的作品仍然有价值;“春得文”可以理解为春天得到创作的机会或灵感;“文死也可”表示即使是死亡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且犹是也”意味着这种道理或现象仍然存在。
- “且然,必然;且已,必已,且用工而后已者,必用工而后已。”
- 译文:而且这样,是必然的;而且已经,一定是完成了的,而且在使用劳动后才完成的工作,一定是在使用了劳动后才完成的。
- 注释:“且然”表示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且已”意味着事情已经完成;“且用工而后已”指的是只有通过实际的努力和使用劳动后才能够完成某事。这句话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 “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
- 译文:均衡是指发放均匀地分配重量和数量而使得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的状态,而不是平均分配。均衡的状态就是整体上没有明显的不平衡之处。
- 注释:“发均”、“县轻重”、“发绝”分别指的是发放物品、调整重量和达到平衡状态。这句话强调了平衡和协调的重要性。
- “尧霍,或以名视人,或以实视人。举友富商也,是以名视人也;指是臛也,是以实视人也。”
- 译文:尧是一个明智的人,他可能是通过名声来看待别人,也可能是通过事实来看待别人。举例来说,朋友中有的人可能因为富裕而被认为有才德,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诚实而有才德。
- 注释:“尧霍”指的是尧的智慧或明智;“以名视人”和“以实视人”分别表示通过名声和实际表现来看待别人;“举友富商”指的是朋友中有富人被看做有才德;“指是臛也”可以理解为是因为诚实而有才德。这句话强调了不同人对待人才的不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