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乙又言兆之由曰:‘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使圣人聚其良臣,与其桀相而谋,岂能智数百岁之后哉?而鬼神智之。是故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诗句释义:
- 子墨子怒耕柱子。
- 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
- 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
- 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 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
- 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 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译文:
-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
- 耕柱子问:“我不比别人聪明吗?”
- 墨子说:“我要到远方去,骑上一匹好马和一只羊,你要用哪匹马来驱赶?”
- 耕柱子说:“我要用好马来驱赶它。”
- 墨子问:“为什么用好马来驱赶它呢?”
- 耕柱子回答说:“因为好马足够有力量。”
- 墨子回应:“我也认为你足够有力量。”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墨子对于“贤明”和“明智”的深刻理解。在这个故事中,墨子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阐述他的观点:他认为鬼神与圣人的智慧相比并不优越。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哲学角度来说,墨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和经验的价值。他通过耕作的场景比喻,暗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其次,故事中还体现了墨子对于权威的批判态度,他质疑夏、商、周三代的传承过程,表达了一种怀疑历史真实性和道德标准的看法。最后,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墨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可能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从而推翻了传统观念中圣贤的绝对优越性。整体上,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也展现了墨子作为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