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正。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
墨子的《小取篇》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探讨了辩论、推理和语言表达的方法。以下是对《小取篇》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夫辩者 - 这里指代那些喜欢通过言辞来进行辩论的人。
- 将以明是非之分 - 目的是要明确事物的性质,即区分事物的“是”与“非”。
- 审治乱之纪 - 要了解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的正确方法和原则。
- 明同异之处 - 要明白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 察名实之理 - 要观察名称与实质之间的关系。
- 处利害,决嫌疑 - 要在利益与危害之间进行判断,解决疑惑和疑虑。
- 焉摹略万物之然 - 在这里尝试概括各种事物的真相。
- 论求群言之比 - 寻求各种言论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
-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 - 使用名词来说明事实,用言辞来表达意思。
- 以说出故 - 从已知的事实中推断出原因。
- 以类取,以类予 - 用相同的方法去理解事物并给予相应的反应。
- 有诸己不非诸人 - 自己有的东西,不能因此否认别人也有。
- 无诸己不求诸人 - 如果自己没有的,不应强求别人拥有。
译文
辩论者的目的是要明确事物的性质,弄清楚治理混乱的规则,识别相同与不同的特点,考察名称与实质之间的关系,面对利与害做出判断,消除疑惑和疑问。他们试图总结所有事物的真相,比较各种言论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名词来陈述事实,通过话语来表达意图,从中得出原因,用同一的方法去理解事物,并用这种方法去给予回应。如果有的话,就认同;如果没有的话,就寻找理由。
赏析
此文是对辩论和逻辑推理过程的描述,强调了通过逻辑推理来澄清是非、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文中的关键词“是非”、“理”、“同异”、“名实”等,都是古代哲学与逻辑学的基石概念,对于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