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不一周,或一是而一不是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非也。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人船,非人木也。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盗无难矣。此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译文:
事物可能是这样而又是那样,或者它不是这样而又不是那样。我们不能常用这种方法,所以需要多种不同的方法和类别来观察。这不能让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白马是马的一种,乘白马就是乘马。骊马也是马的一种,乘骊马就是乘马。获是人,爱获就是爱人。臧也是人,爱臧就是爱人。这是“是…然者也”,即事物是这样就是那样。
获是他的亲人,爱他的亲人就是爱他的人。他的弟弟是美人,爱他的弟弟就是爱美人。车是木制的东西,乘车不是乘车木。船也是木制的,人船不是人木。盗贼是人,多盗贼不是多盗贼,少盗贼不是没有盗贼。这是什么道理呢?讨厌多盗贼,不是讨厌多盗贼;想要无盗贼,不是想要无盗贼。世人共同认为是对的。如果这样,那么即使盗贼人人都有,爱盗贼就不是爱人了;不爱盗贼就不是不爱人了;杀盗贼人也不是杀人,这并不难。这与彼同类,世上存在那一类,自己却不认为是错误,墨家有此却认为是错误,这是没有根据的,所谓内心胶着,外物闭塞与心不空虚吗?内胶而不解开。这就是“是…不然者也”。
赏析:
这首诗是《墨子·第四十五章》中的名篇,主要探讨了事物的多样性和相对性。诗中通过对比和论证,阐述了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诗中提到了事物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例如,白马可以是马,也可以是车;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盗贼。这些事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观察者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所谓的“一物一名”或“一事一理”。
诗中通过对比和论证,阐述了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例如,对于获的爱,既可以理解为爱他的人,也可以理解为爱美的人。对于获的盗窃行为,既可以理解为犯罪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对事物不同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面对。
诗中还提到了内心的封闭和空虚的问题。例如,内胶而不解,意味着内心被某种观念或情感所束缚,无法解脱。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也会影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保持内心的开放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实例和论证,向我们展示了事物的复杂性和相对性,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这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