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孟子谓子墨子曰:“有义不义,无祥不祥。”子墨子曰:“古圣王皆以鬼神为神明,而为祸福,执有祥不祥,是以政治而国安也。自桀、纣以下,皆以鬼神为不神明,不能为祸福,执无祥不祥,是以政乱而国危也。故先王之书,子亦有之曰:‘其傲也出,于子不祥。’此言为不善之有罚,为善之有赏。”

子墨子谓公孟子曰:“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数月之丧。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公孟子曰:“国乱则治之,国治则为礼乐;国治则从事,国富则为礼乐。”子墨子曰:“国之治,治之废,则国之治亦废。国之富也,从事故富也;从事废,则国之富亦废。故虽治国,劝之无餍,然后可也。今子曰,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是譬犹噎而穿井也,死而求医也。古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为声乐,不顾其民,是以身为刑僇,国为戾虚者,皆从此道也。”

公孟子对墨子说:“有义和不义,没有吉祥和不吉祥。”墨子回答说:“古代圣王都把鬼神视为神灵,认为它们能带来祸福,执掌着吉利与不吉利之分,因此治理国家能够太平无事。从桀、纣开始,他们都把鬼神视为不神圣的存在,不能带来祸福,于是他们摒弃了吉凶之说,结果政治混乱,国家危亡。所以古书里子也有这样的话:‘其傲也出,于子不祥。’就是说做坏事会遭受惩罚,做好事会获得奖赏。

墨子又对公孟子说:“丧礼中,君主及父母、妻子、后妻去世,要服三年的丧服;伯父、叔父、兄弟去世,要服一年丧期;族人去世,要服三个月丧期;姑姑、姐姐、舅舅、外甥去世,都要服数月之丧。如果在守丧期间,诵读《诗》三百篇、演奏《诗》三百篇、歌唱《诗》三百篇、舞蹈《诗》三百篇,那君子什么时候可以听政?百姓什么时候可以从事生产活动呢?”公孟子回答说:“国家混乱就要治理它,国家安定就可以用礼乐来教化人民;国家安定了,人们就可以从事各种事务,而国家富足也可以用礼乐来教化人民。”墨子则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与否,决定了这个国家是否能够治理得当。国家的富裕与否,也是因为有了治理才变得富裕。如果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失去了动力,那么这个国家的富裕也将随之消失。所以虽然可以治理国家,但也要不断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然后才能达到理想状态。现在您说,国家安定就使用礼乐来治理,国家混乱就继续使用礼乐来治理,这就好比是噎住了要挖井救人一样,或者死了还要去治疗一样。古代夏、商、周三朝的暴君桀、纣、幽、厉,只顾自己的享乐,不顾民众疾苦,最终导致自身身陷囹圄,国家陷入困境,都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