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君之嬖人死,鲁君为之诔,鲁人因说而用之。子墨子闻之曰:“诔者,道死人之志也。今因说而用之,是犹以来首从服也。”

鲁阳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也;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于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己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雠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此翟之谓忠臣者也。”

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鲁君之嬖人死,鲁君为之诔,鲁人因说而用之。
译文:鲁国君主的一位宠幸的臣子去世了,君主为他作了哀悼的言辞(诔文),鲁国人因此称赞并采用了它。
注释:诔:对死者表示哀悼和纪念的文章或诗歌。
赏析:此诗句表明鲁君为了悼念他的宠臣,不惜使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这种行为虽然华丽,但是过于夸张和做作,缺乏真挚的情感。

鲁阳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
译文:鲁阳文君对墨子说:“有人告诉我,忠臣应该做什么呢?他应该让你低头就低头,让你抬头就抬头,处于安静状态时保持安静,呼唤你时就回应。这真的是忠臣吗?”
注释:语:告知、告诉;忠臣:忠诚的臣子。
赏析:这段话反映了鲁阳文君对墨子提出的忠诚标准的理解。他认为忠诚的臣子应该是顺从君主的命令,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言行一致,而不是仅仅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反应。

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也;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于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己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雠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此翟之谓忠臣者也。”
译文:墨子回答说:“让某人低头他就低头,让某人抬头他就抬头,这就像影子一样;处于安静的状态时保持安静,听到召唤就回应,这就像回声一样。君主能从这两个现象中得到什么好处呢?如果按照我所说的忠诚的标准,当君主有错误的时候,就要委婉地劝谏;当自己有好的意见时,就向上禀报,而不敢向君主报告。帮助君主纠正邪恶,推广君主的好行为。遵循共同的原则,而不结党营私。这样美好的行为在君主那里,而怨恨和不满在臣子那里。这就是我所指的忠臣。”
注释:景:影子;响:回声;微:委婉地;翟:墨子自称;尚同:遵循共同的原则。
赏析:墨子在这里阐述了他对忠臣的看法,他认为忠臣应该是一个能够辅助君主纠正错误的贤臣。同时,他也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即忠诚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
译文:鲁国君主对墨子说:“我有两名儿子,一个是好学不倦的,另一个喜欢与人分享财物,你们认为哪一个更适合成为太子?”
注释:孰:哪个;以为:作为……的人;太子:太子是指将来要继承国君职位的人。
赏析:这个问题揭示了鲁君在选太子时的矛盾心理,既要选一个好学的,因为好学可以保证国家的文化传承;又要选一个好财的,因为好财可以保证国家的富强。但鲁君似乎更看重后者的品质,这可能是因为他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