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归于郑。突何以名?挈乎祭仲也。其言归何?顺祭仲也。
郑忽出奔卫。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
柔会宋公、陈侯、蔡侯,盟于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公会宋公于夫童。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桓公十二年
春正月。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殴蛇。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公会宋公于郯。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丙戌,卫侯晋卒。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桓公十三年
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曷为后日?恃外也。其恃外奈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从外也。曷为从外?恃外,故从外也。何以不地?近也。恶乎近?近乎围。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
桓公(元年~十八年)
突然回到了郑国。突然为什么要归呢?顺从祭仲。他的话为什么归呢?顺从祭仲。
郑忽出奔到卫国。忽为什么要名?《春秋》上伯子男一个,言辞没有贬义。《春秋》的“伯”字是褒义词。
陈国、蔡国和卫国的国君会合在一起在宋国举行结盟仪式。这里的柔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大夫还没有被任命,所以称柔。
鲁桓公和宋文公相会于夫童这个地方。
冬天十一月,鲁桓公和宋文公在阚地相会。
春季十月,鲁桓公和宋文公在邾地进行盟会,这是鲁桓公十二年的事情。
春季正月,夏季六月壬寅日,鲁桓公和纪侯、莒子在殴蛇这个地方进行结盟。秋季七月丁亥日,鲁桓公和宋文公在谷丘这个地方进行结盟。
八月壬辰日,陈国国君陈跃去世。
鲁桓公和宋文公在郯地进行结盟。
冬季十一月份,鲁桓公和宋文公在龟地进行结盟。
丙戌日,鲁桓公和郑文公在武父这个地方进行结盟。
丙戌,卫文公晋去世。
十二月份,鲁桓公率领军队和郑国军队共同攻打宋国。丁未,两国军队在宋地进行战斗,战斗不说讨伐,这里为什么说讨伐呢?是为了避开嫌疑。《春秋》上说嫌,嫌什么呢?因为嫌与郑国的军队交战。这是偏战,为什么不用师败绩来描述呢?不可以说内部有战争。说战争已经失败了,这是避讳了。
鲁桓公十三年
鲁桓公和纪侯、郑文公会合在一起。己巳日,和齐侯、宋文公、卫文公、燕文公会合,齐国的军队、宋国的军队、卫国的军队、燕国的军队都战败了。为什么要后一天呢?是依靠外部力量的缘故。它靠什么呢?得到纪侯和郑文公之后才能称日子。内部不说战争,这里说战争为什么呢?是因为依附外部的原因。为什么不明确地点呢?因为是邻近国家。为什么邻近国家呢?因为接近了围困的境地。郎国也接近了,那么为什么不用地名呢?因为郎国还可以使用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