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
癸巳,葬蔡桓侯。
及宋人、卫人伐邾娄。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桓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夫人姜氏遂如齐。公何以不言及夫人?夫人外也。夫人外者何?内辞也,其实夫人外公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丁酉,公之丧至自齐。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仇在外也。仇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桓公(元年~十八年)
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
癸巳,葬蔡桓侯。
及宋人、卫人伐邾娄。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桓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夫人姜氏遂如齐。公何以不言及夫人?夫人外也。夫人外者何?内辞也,其实夫人外公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丁酉,公之丧至自齐。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仇在外也。仇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活动,以及鲁桓公的死亡和葬礼情况。诗中提到了桓公(姬捷)在位的时间和一些重大事件,包括与齐国的战争、与宋国和卫国的外交关系、以及自己的死亡和葬礼等情况。
诗中提到了桓公(姬捷)在位的时间为“元年~十八年”,这表明他是在公元前715年至公元前697年担任鲁国的国君。这段历史背景对于理解诗中的内容非常重要。
诗中提到了桓公(姬捷)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包括与齐国的战争、与宋国和卫国的外交关系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诗中提到了桓公(姬捷)的死亡和葬礼情况。诗中提到了“公薨于齐”和“公之丧至自齐”,表明桓公在去世后被送到齐国进行葬礼,这反映了当时鲁国与齐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诗中提到了桓公的葬礼情况。诗中提到了“贼未讨何以书葬?仇在外也”,这表明在举行葬礼时,还没有解决与齐国之间的仇恨问题,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这首诗通过对桓公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死亡和葬礼情况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变化。同时,诗中的叙事方式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