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葬卫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冬十月。
◇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何以书?记异也。
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夏五者何?无闻焉尔。秋八月壬申,御廪灾。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御廪灾何以书?记灾也。
乙亥,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尝也。曰:「犹尝乎?」御廪灾,不如勿尝而已矣。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以者何?行其意也。
◇桓公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何以书?讥。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突何以名?夺正也。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复正也。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
桓公(元年~十八年)
三月,葬卫宣公。
注释:这是《春秋》记载的一件大事。
译文:
春天三月,安葬了卫国的前任君主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冬十月。
◇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注释:这是《春秋》记载的一件大事。
译文:
春季正月,鲁桓公和郑文公在曹地会见。
没有冰霜。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这是在记录一种奇异的现象。
夏季五月。郑文公派遣他的弟弟语来和我国结盟。夏季五月是什么日子?没有听说过这个日子。秋季八月壬申日,御廪发生火灾。御廪是什么东西?是用来存放粮食的地方。御廪发生火灾怎么记载这件事?这是在记录灾害。
壬申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件?这是在记录一次正常的祭祀活动。
何谓“常事不书”?因为这件事不符合常规。
何称“讥”呢?因为讥讽这种行为。说:“你们还在品尝御廪的火灾?”御廪的火灾,不如不要去品尝了。
冬季十二月初五,齐僖公去世。宋国、卫国、蔡国、陈国联合进攻郑国。这是因为他们要实行他们的主张。
◇桓公十五年春二月,天王派家父前来求取战车。何称“家父”呢?这是在讥刺他的行为。为什么要讥刺他呢?因为作为天子不能随便索取财物,而要求车子不合礼仪。
三月乙未日,天王去世。
注释:这是《春秋》记载的一件大事。
译文:
春季三月二十五日,周王去世。
夏季四月己巳日,安葬齐僖公。
注释:这是《春秋》记载的一件大事。
译文:
五月,郑文公突然出逃到蔡国。“突”是什么意思?这是用“夺正”的方式表述。郑国的太子忽又回到郑国。为什么称太子忽为“世子”?这是恢复郑国的宗法制度。为什么有时称他是“世子”有时又是“归”?这是为了说明他出奔后返回的原因。如果称为“归”,那就表示他无罪无恶;如果称为“复归”,那就意味着他是无罪的,但后来却有恶行;如果再叫他入国,那就是说他有罪,但他后来又回到郑国来了。
◇桓公十七年春正月,郑文公从蔡国返回。
注释:这是《春秋》记载的一件大事。
译文:
郑文公从蔡国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