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春秋》君弑子不言即位。君弑则子何以不言即位?隐之也。孰隐?隐子也。三月,夫人孙于齐。孙者何?孙犹孙也。内讳奔谓之孙。夫人固在齐矣,其言孙于齐何?念母也。正月以存君,念母以首事。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其与弑公奈何?夫人谮公于齐侯,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胁干而杀之。念母者所善也,则曷为于其念母焉贬?不与念母也。
夏,单伯逆王姬。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何以不称使?天子召而使之也。逆之者何?使我主之也。曷为使我主之?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
根据您提供的文本内容,这是一段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 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
- 解释:庄公(公元前740年-前692年)在第一年的春天,按照《春秋》的记载方式,不直接说“即位”是因为隐公被弑,而《春秋》不记载君位的继承,而是记录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 译文:为什么在庄公元年的时候,不说庄公即位呢?这是因为鲁隐公已被杀害,而《春秋》不记载君主的即位。
- 赏析:《春秋》的记载原则是“君子之事则辞其大夫,小人之事则辞其大夫”,即君子之间的事会省略,而小人之间的事则会详细记录。这里隐公被杀,因此对于国君的即位问题不予记录。
- 三月,夫人孙于齐。
- 解释:三月时,鲁国夫人到齐国去。这里的“孙”指的是逃亡或躲避的意思,因为隐公已死,隐夫人(即鲁桓公的母亲)无法再回到鲁国。
- 译文:三月,鲁国的夫人去了齐国。
- 赏析:《春秋》中对人物关系的描述非常具体,如隐夫人的名字“姜氏”,表明她是隐公的妻子,但隐夫人不能回到鲁国,所以用“孙”来表示她的流亡状态。
- 单伯逆王姬。
- 解释:单伯是一位地位较高的大夫,奉命去迎接齐国的公主(王姬)。
- 译文:有一位名为单伯的大夫受命去迎接来自齐国的王后。
- 赏析:单伯的地位说明他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和外交任务,他的身份表明了他与齐国王室的关系。
这段文献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揭示了当时复杂的权力结构和外交关系。通过解读这些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