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二年
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曷为不言城卫?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哀姜者何?庄公之夫人也。
虞师,晋师灭夏阳。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曷为使虞首恶?虞受赂,假灭国者道。以取亡焉。其受赂奈何?献公朝诸大夫而问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献公不应。荀息进曰:「虞、郭见与?」献公揖而进之,遂与之入而谋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愿与子虑之。」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献公曰:「然则奈何?」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则宝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献公曰:「诺。虽然宫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宫之奇知则知矣。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请终以往。」于是终以往,虞公见宝许诺。宫之奇果谏:「记曰:『唇亡则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还四年,反取虞。虞公抱宝牵马而至。荀息见曰:「臣之谋何如?」献公曰:「子之谋则已行矣,宝则吾宝也,虽然吾马之齿亦已长矣。」盖戏之也。夏阳者何?郭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郭?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诗句: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曷为不言城卫?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
译文:僖公二年春天,周历的正月,城墙筑在楚丘,这是为了保卫城池。为什么要说不筑城卫呢?是因为楚国已经被消灭了。是谁消灭楚国的呢?是北狄人。为什么不说北狄人消灭呢?是因为要为齐桓公掩盖耻辱。
注释:
-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
- 城楚丘:在楚丘筑城,保护楚丘不受外敌侵犯。
- 孰城:谁筑的城,即筑城的一方。
- 城卫:保卫城邑,不让敌人入侵。
- 曷为不言城卫?灭也:为什么不说筑的是保卫城池?而是说被消灭了。
- 孰灭之?盖狄灭之:是谁消灭楚国的?是北狄人。
- 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为什么不说北狄人消灭?是为了齐桓公掩饰他的耻辱。
- 夏五月辛巳:夏季的五月三十日。
- 葬我小君哀姜:我的小君哀姜去世了,安葬她。
- 虞师,晋师灭夏阳:虞国的部队和晋国的部队灭亡了夏阳。
- 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虞国是个小国,为什么排在大国前面?因为虞国首先发动侵略战争,所以受到谴责。
- 献公朝诸大夫而问焉:晋献公在朝见各位大臣时问道:“我夜里睡不好觉,心里想的是什么?”。
- 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诸大夫有人回答:“你睡不着觉吗?是不是有人在旁边侍候你?”
- 荀息进曰:「虞、郭见与?」献公拱手作揖,然后让荀息进去,并和他一起进入屋内商量道:“我想攻打郭国,那么虞军就会来救援我们,如果攻打虞军,那么郭军也会来救援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给我出个主意。”
- 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献公说:“那该怎么办呢?”
- 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则宝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献公说:“好啊,虽然宫之奇还在,怎么办呢?”
- 荀息曰:「宫之奇知则知矣。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请终以往。」于是献公答应了荀息的要求。
- 虞公见宝许诺:虞公看到宝物后同意了。
- 宫之奇果谏「记曰:『唇亡则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
- 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还四年,反取虞。虞公抱宝牵马而至。荀息见曰:「臣之谋何如?」献公曰:「子之谋则已行矣,宝则吾宝也,虽然吾马之齿亦已长矣。」盖戏之也。
- 夏阳者何?郭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郭?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 徐人取舒:徐国的军队占领舒地。
- 六月雨:夏季的六月份下雨了。
-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秋天时,齐侯、宋公、江人、黄人聚集在阳谷会面。
- 冬,公子友如齐位盟:冬季时,公子友到达齐国履行盟约。
- 楚人伐郑:楚国军队进攻郑国。
赏析:
本诗通过描述春秋时期鲁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一系列外交事件,展现了诸侯之间的相互征伐、联合防御以及彼此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诗中运用了对话形式,反映了各国君主和臣子之间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谋略和国际关系。
诗中的“献公”和“荀息”,作为春秋时期的国君及其谋士,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代表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思想。例如,献公在面对虞国和虢国的威胁时,选择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御外敌的策略,显示了其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和坚定的民族意识。
另一方面,诗歌中的人物对话也展示了深厚的君臣关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荀息的建议和献公的回答,不仅涉及军事行动的策划,更涉及对国家利益的考量。这种对话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较量和心理游戏。
诗歌通过对战争和政治行为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权力的争夺。这种描绘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性复杂性的窗口。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今天和平年代中,仍需警惕国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