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

冬十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

楚人侵郑。

◇僖公三年

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

徐人取舒。其言取之何?易也。六月,雨。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桓公曰:「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冬,公子友如齐莅盟。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其言来盟者何?来盟于我也。

楚人伐郑。◇僖公四年

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溃者何?下叛上也。国曰溃,邑曰叛。遂伐楚,次于陉。其言次于陉何?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夏,许男新臣卒。

”`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为了寻求援助和避难,先后前往多个国家,其中包括齐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并即位成为国君,史称“晋文公”。这段历史被称为“齐僖公、宋文公、江人、黄人会于贯泽”。

原文如下: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冬十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楚人侵郑。 ◇僖公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徐人取舒。其言取之何?易也。六月,雨。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

译文:

【《左传》记载了一段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事件,其中涉及到晋国、齐国、宋国、江人、黄人和郑国等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秋天的时候聚集在一起,举行了一次盟会,地点位于贯泽。他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举行盟会,可能是为了表示对远方国家的尊重。然而,当提及齐国和宋国时,作者特别指出其他国家没有单独提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其他国家没有理由单独强调。同时,当提到齐国和宋国时使用的是“齐侯”、“宋公”等尊称,而其他国家则使用了“江人”、“黄人”等自称,这表明了对不同国家的不同礼遇。

文中还提到了“不雨”这一现象,作者对此进行了记载,并在注释中解释这可能是一种异常的现象。最后,文章中提到“徐人取舒”,这里的“取”字可能是“易”字的误写或者某种特殊用法,而“易”字则表示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夏天的时候,天气开始转晴,但是雨水却不够多,因此称之为“上雨而不甚”。最后,提到了郑国的被侵犯事件,以及各国的反应和态度。

赏析:

这段历史记录了多个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文化背景,以及各国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策略。此外,这段历史也展示了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独特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例如通过使用各种称呼和描述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