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侵郑。
冬,蔡侯兮卒。
◇僖公十五年
春王正月,公如齐。
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夏五月,日有食之。
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八月,螽。
九月,公至自会。桓公之会不致,此何以致?久也。
季姬归于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电击夷伯之庙者也。夷伯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孚也。季氏之孚则微者,其称夷伯何?大之也。曷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书?记异也。
冬,宋人伐曹。
楚人败徐于娄林。
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君获不言师败绩也。
◇僖公十六年
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何以不日?晦日也。晦则何以不言晦?《春秋》不书晦也。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鷁?六鷁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鷁,徐而察之则退飞。五石六鷁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
解析:
这首诗是《左传》中关于僖公三十三年的事件记录,包括了狄侵郑、蔡侯兮卒、齐如宋以及诸侯会盟等情节。诗中详细描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过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
- 狄侵郑:描述了狄国侵犯郑国的事件,体现了当时国家之间紧张的关系。
- 蔡侯兮卒:提到了蔡侯的去世,暗示了政治上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动荡。
- 齐如宋:描述了齐国到宋国的情况,显示了齐国在外交上的活跃。
- 诸侯会盟:描述了诸侯们在牡丘的会盟,以及随后在匡地的停留。这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 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讲述了公孙敖率领军队救援徐国的事件,展示了各国之间的互助精神。
- 日有食之:记录了日食的发生,这是天象的一种异常现象。
- 季姬归于鄫:描述了季姬回到鄫国的情节,可能涉及到政治联姻或者家族事务。
- 己卯晦,震夷伯之庙:解释了晦日发生地震的原因,即“雷电击夷伯之庙”,同时指出“夷伯”指的是季氏的孚力。
- 桓公之会不致,此何以致?久也:探讨了桓公未能如期赴会的原因,表达了对长久未定之事的感慨。
- 宋人伐曹:描述了宋国对曹国的军事行动。
- 楚人败徐于娄林:叙述了楚国在娄林击败徐国的情节。
- 晋侯及秦伯战于韩:描述了晋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其中晋侯战败。
- 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君获不言师败绩也:讨论了战争中胜利者不报告战败情况的情况,强调了君主的重要性。
译文:
狄人侵袭郑国。
冬天,蔡侯去世。
春天,鲁文公在正月前往齐国。
楚国攻打徐国。三月,鲁文公和齐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在牡丘会盟,并在匡地驻扎下来。公孙敖率领军队与诸侯的大夫一起救援徐国。
夏季五月,发生了日食。
秋七月,齐国和曹国联合攻击厉国。
八月,出现了螽灾。
九月,鲁文公返回会盟地点。桓公的会合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时间过长。
季姬回到鄫国。己卯那天,发生了地震,夷伯的庙被震毁。这天为何是阴历?因为那是阴历的月末。为什么会说震夷伯的庙?是因为雷电击中了夷伯的庙。那夷伯是谁呢?他是季氏的孚力。季氏的孚力很小,为什么要称“夷伯”?是因为天意警示,所以要大举表彰。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是为了记录奇异事件。
冬季,宋人攻打曹国。
楚国在娄林打败了徐国。
十一月壬戌日,晋文公和秦穆公交战于韩城,并被俘获。这是一场偏战,为什么不说晋军战败?因为国君被俘,所以不说军队战败。
这首诗通过各种事件描绘了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