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齐人、狄人盟于邢。
冬,楚人伐随。
◇僖公二十一年春,狄侵卫。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夏,大旱。何以书?记灾也。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孰执之?楚子执之。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冬,公伐邾娄。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为执宋公贬。曷为为执宋公贬?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宋公谓公子目夷曰:「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吾不从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复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于是归设守械而守国。楚人谓宋人曰:「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宋人应之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杀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宋公释乎执,走之卫。公子目夷复曰:「国为君守之,君曷为不入?」然后逆襄公归。恶乎捷?捷乎宋?曷为不言捷乎宋。为襄公讳也。此围辞也,曷为不言其围?为公子目夷讳也。
”`python
《左传 · 僖公 三十三年》逐句释义及翻译:
春秋,齐人、狄人盟于邢。
解释:这是关于晋国与齐国及狄人结盟的记录。
译文:秋季,齐国和狄人在邢国举行结盟仪式。
注释:在春秋时期,邢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
冬,楚人伐随。
解释:楚国开始对随国进行军事征伐。
译文:冬季,楚国开始攻打随国。
注释:随国是楚国的一个附属国,此次征伐表明楚国的扩张意图。
◇僖公二十一年春,狄侵卫。
解释:此句可能是一个错误或遗漏,应为僖公二十一年,而不是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春季,狄人侵犯卫国。
注释:狄国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国家,经常对周边的小国发动攻击。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解释:这是关于宋国、齐国和楚国在鹿上举行的联盟会议。
译文:夏季,由于大旱,人们记录了这次灾难事件,并记载了各国的结盟情况。
注释:“大旱”可能指的是一种自然灾害,需要各国间的合作来应对。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
解释:这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涉及多个国家的领导人。
译文:秋季,宋国的宋公、楚国的楚子、陈国的国君、蔡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在一个地方会面,其中宋公被俘后被用来攻打宋国。
注释:这次会见和随后的事件显示了当时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
冬,公伐邾娄。
解释:这是关于晋文公冬天攻打邾娄的事件。
译文:冬季,晋文公攻打邾娄国。
注释:邾娄是位于今天的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小国,晋文公的攻击表明了对这一地区控制的需求。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
解释:楚国派遣使者宜申前来展示胜利的成果。
译文:此时楚国派遣使者宜申前来报告他们的战争成功。
注释:“捷”通常指战争的胜利成果,这里强调的是楚国的军事成就。
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
解释:这里的“楚子”是指楚国的首领,而“称人何”表示为何要这样称呼他?
译文:这是因为这位楚国首领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因此受到谴责。
注释:这种表述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和政治行为的严格标准。
曷为贬?为执宋公贬。
解释:为什么要贬低他?因为他被俘虏并被用来攻击宋国。
译文:为什么还要贬斥他?因为被俘虏并被用于攻击宋国是他的罪过。
注释:这表明了对于侵略行为的不容忍和正义的伸张。
曷为为执宋公贬?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
解释:为什么还要贬低他?因为在与宋国君主的约定中,宋国君主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反而用武力对待宋国。
译文:为什么还要贬低他?因为宋国君主没有按照约定使用兵力,而是采取了军事行动来对付宋国。
注释:这表明了对于违背约定和侵略行为的谴责和不满。
让我们继续探讨这段历史文本的内容:
- 公子目夷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于是归设守械而守国。
- 解释:公子目夷劝说宋公说:“虽然您没有明说国家遭受入侵,但您的国家实际上是我的国家。”然后他回国设置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 译文:公子目夷劝诫宋公说:“虽然国君没有直言不讳提到国家遭受入侵,但您的国家实际上是我的国家。”然后他回国设置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 注释:“国固臣之国也”表达了公子目夷对于自己国家安全的担忧和责任担当。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历史文献的背景和意义:
- 恶乎捷?捷乎宋?曷为不言捷乎宋。
- 解释:为什么提到胜利却不提胜利的原因?为什么不具体提到这次胜利发生在宋国?
- 译文:为什么只是提到了胜利但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为什么不详细描述这次胜利是在宋国发生的?
- 注释:这表明了对于某些重要事件的选择性报道,可能是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和政治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道德观念。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同选择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