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曷为再言晋侯?非两之也。然则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未侵曹则其言侵曹何?致其意也。其意侵曹,则曷为伐卫?晋侯将侵曹,假涂于卫,卫曰不可得,则固将伐之也。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遂公意也。刺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刺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刺之也。
楚人救卫。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畀者何?与也。其言畀宋人何?与使听之也。曹伯之罪何?甚恶也。其甚恶奈何?不可以一罪言也。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此大战也,曷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大夫不敌君也。
僖公三十三年,春季,晋国侵扰曹国,晋侯又攻打卫国。为什么多次提及晋侯呢?这是因为这不是两个独立的事件。那么为什么不说继续攻打卫而说入侵曹国呢?这是为了明确晋侯的用意。晋侯的意图是入侵曹国,所以他攻打了卫。公子买戍守卫国,但没完成使命就被杀死了。公子买的死因是什么?这是为了掩盖杀害大夫的罪行。楚军救援卫国。三月丙午日,晋侯进入曹国,俘虏了曹伯,并将他交给了宋国人处置。这是为什么要交给宋国人?是为了使其听命于我。曹伯的罪行有多严重?这是为了说明不可因为一次罪过就定罪。夏四月己巳日,晋侯、齐师、宋师、秦师以及楚人与晋在城濮展开大战,楚国军队战败,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为什么让较弱的军队参加战斗?是因为子玉得到了臣服的机会。因此,称赞其为臣服者是贬低他。这是为何?是因为在战争中,大夫不能胜过君主。
接下来是诗句和译文:
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曷为再言晋侯?非两之也。然则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未侵曹则其言侵曹何?致其意也。其意侵曹,则曷为伐卫?晋侯将侵曹,假涂于卫,卫曰不可得,则固将伐之也。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遂公意也。刺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刺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刺之也。
楚人救卫。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畀者何?与也。其言畀宋人何?与使听之也。曹伯之罪何?甚恶也。其甚恶奈何?不可以一罪言也。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此大战也,曷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大夫不敌君也。
下面是赏析:
- 这段历史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残酷性,晋国的侵略行为和楚国的救援行动都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 通过分析晋侯的行为和意图,可以看出他的策略和心理活动。例如,通过攻伐卫国来获取资源或制造借口进行军事行动。
- 这段文字还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如楚国在城濮之战中被击败。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破坏力,同时也反映出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影响。
- 此外,文中提到的各种军事术语和战术运用,展示了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的成熟和多样性。这些词汇和战术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
- 最后,这段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人性和社会行为的深入探讨。通过这段历史记录,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选择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