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过秦论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注释】

  • 过秦论:对秦国的评论或分析。
  • 秦地:指秦国的土地。
  • 山带河:地势险要。
  • 四塞之国:四面环山,易于防守的国家。
  • 缪公:秦穆公。
  • 秦王:秦始皇。
  • 二十余君:指秦国的二十多位君王。
  • 世贤哉:世人是否认为他们是贤明的人。
  • 势居然:形势自然发展如此。
  • 同心并力:共同的努力。
  • 开关:打开城门迎接外敌。
  • 百万之徒:指大量的军队。
  • 亡秦:灭亡秦国。
  • 贵为天子:尊贵到可以成为君主。
  • 富有四海:拥有整个四海范围内的财富。
  • 子婴:秦始皇的最后一个儿子,秦朝的最后一任皇帝。

译文

秦国的领土被山河环绕,地形险要,是易守难攻的国家。从缪公以来,直到秦始皇,有二十多位君王,一直是诸侯中的强者。难道他们都是贤人吗?其实他们的势力自然而然地就强盛了。况且,当时天下的人们齐心协力攻打秦国,那时的秦国国君贤能,良将出谋划策,然而因为地势险要而无法攻破它,秦国却引诱敌军深入然后开城迎接,让百万士兵溃败逃亡,结果还是被攻破了。难道是勇猛、力量、智慧不足吗?是因为地形不利,形势不便利啊!秦国的小城堡兼并了大城池,守在险要的关隘上,高筑壁垒不出战,关闭城门固守着险要的地方,手执武器坚守着阵地。那些来自诸侯国的士兵起于普通百姓,带着利益而来,并不是有高尚德行的君主。他们的联盟没有亲密的关系,下属没有归附之心,名义上说是想要消灭秦朝,实际上却是在谋取私利。他们看到秦军难以进攻,一定退兵回去。他们按兵不动,消耗民力来等待时机的到来,收容疲惫衰弱的军队,以命令大国的君主,不必担心不能在中原地区取得胜利。虽然贵为天子,拥有全中国,然而自己却被俘获,这挽救失败的办法不对啊。

秦王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继续沿袭错误的做法而不改变。二世继承了这些做法,仍然不变,暴虐无道导致重祸。秦王子婴孤立无亲,处境危险无力支撑。三位君主迷惑而终身未悟,灭亡,不是应该的吗?在当时,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了解时变之士,但他们不敢尽忠规劝改正的原因是秦国风俗中忌讳太多,忠言一出口便遭杀害。因此天下之士都侧耳倾听,小心翼翼地站立着,闭口不言。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正确的道路,忠诚的大臣无法进谏,智者也无法献策。天下已经混乱,奸邪之事无人上报,这不是令人哀叹吗!

赏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文章。文章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以及不同君主的不同作为,表达了作者对于秦统一后政策的评价。文章强调了“势”的重要性,即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策略。同时,作者也批评了秦朝的一些行为,如轻视人才、闭塞言路等,指出这些都是导致秦朝最终灭亡的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