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诗句:
过秦论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译文:
先王深知闭关锁国的危害会损害国家,因此设立了公卿、大夫、士等官职,用来整顿法制和设立刑罚。这样,天下就得到了治理。秦国强大时,通过禁止暴行、诛杀叛乱来让全国服从;秦国衰弱时,其他五个大国征伐它,诸侯国也跟着行动;秦国被削弱时,它在国内固守、对外依附而国家却得以保存。因此,秦国强大时,制定繁多的法令、严格执行刑罚而使天下振奋;当它衰败时,百姓怨恨不满而国内发生动乱。所以,周朝的五帝能够遵循道义,历经千年之久没有中断;秦国本末都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危成败的道理相距甚远。
注释:
- 过秦论:对秦国兴亡成败的分析论述。
- 先王:指周朝的君主。
- 雍蔽:闭关锁国。
- 饰法设刑:整顿法制、建立刑法。
- 天下之治:国家的安定和太平。
- 强也:指国家强大的时期。
- 禁暴诛乱:禁止暴行、诛杀反叛。
- 服:服从,听从。
- 五伯: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间、越王勾践的合称。
- 诸侯从:跟随其他国家行动。
- 削:国家实力衰弱,力量下降。
- 繁法:制定众多的法律条文。
- 严刑:严厉的刑法。
- 天下振:天下得到振兴,社会安定。
- 强:指国家衰弱时。
- 五伯征:五霸中的其他大国出兵讨伐。
- 诸侯从:诸侯国跟随其他大国的行动。
- 内守:在国内坚守。
- 外附:在外部寻求依附。
- 社稷:指国家。
- 繁法严刑而天下振:指施行繁重的法令和严酷的刑罚使得天下得到安定。
- 百姓怨望:百姓怨恨不满。
- 海内畔:国内的人心背离。
- 去就有序:进退有节。
- 旷日长久:时间非常长。
- 社稷安:国家安宁。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秦国的历史评论,作者通过分析秦国的历史变迁,指出了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昌盛的关键因素在于其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内政和外交关系。
诗中先王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危害,于是设置了公卿、大夫、士等官职来整顿法治和设立刑罚,从而使得国家得到了安定。当国家强大时,他们通过禁暴诛乱来让人民服从,当国家衰弱时,其他大国征伐它并导致诸侯国的追随。当国家被削弱时,他们在国内固守、对外依附来保住国家的存在。
秦国的兴盛与衰退都与它的法制和政策有关。当秦国强大时,它制定了众多的法律条文,并严格地执行这些法律,这使得国家得到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顺从。当秦国衰败时,它引起了人民的怨恨和不满,甚至导致了国内的动乱。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繁荣昌盛,关键在于其能否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政策。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处理好内政和外交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反之,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可能会走向灭亡。
这首诗通过对秦国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了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繁荣昌盛的关键因素在于其能否顺应时代的要求,能否正确处理内政和外交关系。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