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返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返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战国策
乐毅报燕王书

乐毅,战国时期著名将领,为燕昭王效力,破齐七十余城,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燕惠王听信谗言,撤销乐毅兵权,致使乐毅畏祸弃燕归赵。本文将逐句翻译《报燕王书》,并分析其深层含义。

臣不佞:
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之教,顺左右之心。
臣担心会遭受斧质之罪,伤及先王明察。
臣更怕对足下(指燕国)不利。
臣所以逃奔赵者,是因自负有不肖之罪。
臣不敢为此辩解。

今王使使数罪臣,臣恐侍御之不察先王畜幸臣之深意,而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自观所学,先王举措有高世之心。
故假节于魏王,而得身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立之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骤胜之遗事也。
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则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返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
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顺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比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乐毅的“报燕王书”不仅表达了他对燕昭王的忠诚和感激之情,而且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通过这封书信,乐毅成功地向燕王传递了他的诚意和决心,为燕国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