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然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儿长卿,东阳田君孺,虽为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于戏,惜哉!
【索隐述赞】游侠豪倨,借借有声。权行州里,力折公卿。朱家脱季,剧孟定倾。急人之难,免雠于更。伟哉翁伯,人貌荣名。
诗句:
- “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
- 注释: 从那时起,成为侠客的人数非常多,但其中真正令人称道的并不多。
- “然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儿长卿,东阳田君孺,虽为侠而逡巡有退让君子之风。”
- 注释: 然而,在关中、长安地区的樊仲子;在槐里的赵王孙;在长陵的高公子;在西河的郭公仲;在太原的卤公孺;在临淮的长卿;在东阳的田君孺,虽然被称为侠客,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君子的风范和谦逊。
- “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
- 注释: 还有那些在北方道上姚氏,在西边道上的诸杜,在南方道上的仇景,在东边道上的赵他、羽公子以及南阳的赵调等,他们都是像盗跖一样生活在民间的人,怎么能说呢?
-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 注释: 这正是过去朱家所感到羞耻的事情。
-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 注释: 司马迁认为郭解的相貌并不出众,言辞也不怎么吸引人。
-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 注释: 但是不论贤良与否、聪明或愚笨,人们都知道并尊敬他(郭解),谈论侠义的人都把他视为楷模。谚语说:「人的外貌和名誉,岂能永远保持?」
- “于戏,惜哉!”
- 注释: 我真是遗憾啊!
译文:
自从有了郭解这样的人以后,成为侠客的人数众多,但真正值得称赞的却不多。然而,在关中、长安的樊仲子,在槐里的赵王孙,在长陵的高公子,在西河的郭公仲,在太原的卤公孺,在临淮的长卿,在东阳的田君孺等,他们虽然被称为侠客,但仍保持着君子的风范和谦逊。还有那些像盗跖一样生活在民间的人,怎能说是英雄豪杰呢?这正反映了过去朱家感到羞耻的事情。司马迁认为郭解的相貌并不出众,言辞也不怎么吸引人。但是不论贤良与否、聪明或愚笨,人们都知道并尊敬他(郭解),谈论侠义的人都把他视为楷模。谚语说:「人的外貌和名誉,岂能永远保持?」我真是遗憾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郭解的评价,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侠客的不同态度和看法。诗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侠客的不同形象,既有外表平凡、言行不凡的人物,也有被世人所尊敬的人物。这种对比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类型人物的接受程度和评价标准。同时,诗中的“谚曰:”部分,引用了民间流传的谚语,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郭解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侠义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当时社会风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