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大夫皆少进,定位也。君席阼阶之上,居主位也;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适之义也。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宾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礼之也。
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宁,礼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燕义》逐句释义与赏析
注释
-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庶子官:周天子的官,负责管理诸侯、卿、大夫和士之庶子及其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
- 国君:周天子的长子,即太子。
- 国子:太子的学生或弟子。
- 司马:掌管军事的官员。
- 有司:指官吏或下属。
译文
在古代,周天子的官职中设有一个名叫庶子的职位。这个官职负责监管诸侯、卿、大夫和士的庶子及其士兵。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执行命令、教育和治理庶子,以及区分等级和定位。国家发生大事时,庶子会率领所有国子到太子那里汇报情况,太子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他们。如果有战争发生,庶子会被授予车马盔甲,并组织部队。军队的治理由司马来负责,但司马不会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国家的政务事务中,国子会被安排进行各种活动,如学习礼仪、射箭等,以考察其技艺,并根据表现进行进退。
赏析
《燕义》讲述了周代的一种重要礼仪——燕礼,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聚会,更是一个展示君臣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场合。通过这一礼仪,可以看出周代对君臣关系的严格界定和对臣下行为的具体要求。
燕礼中的座位安排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尊卑和秩序。国君站立在阼阶之东南,面对南方,面朝西,而其他臣子则依次排列在东侧和北侧。这种座位安排不仅反映了君权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表明了君臣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国君的位置处于主位,显示了他作为统治者的特殊地位,而其他臣子则只能站在他的背后,显示出绝对的服从。这种座位安排不仅是一种物理上的布局,更是周代社会结构的一种体现。
燕礼中的饮酒仪式也揭示了君臣之间的互动方式。国君让宰夫代表自己向宾客敬酒,这是因为臣下没有人敢与国君对等行礼。这种礼节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味。它不仅表达了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更强调了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此外,这种礼节还体现了周代对于礼仪的重视,认为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燕礼的结束部分也反映了周代对于臣子的期待和要求。当国子被派往各个地方进行教学或军事训练时,他们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行为准则,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考验,更是对他们责任和使命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周代试图建立一个有序、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燕义》不仅是一篇关于燕礼的文章,更是一部展现周代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杰作。通过对燕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周代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