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诗名:《明堂位第十四》
诗句及译文:
- 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
- 原文: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
- 译文:昔日周公在明堂接见各诸侯国的代表时,天子背负着斧形屏风,面向南方站立。
- 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 原文: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 译文:三公的席位在堂下的中阶位置,面朝北且以东边为上位。
-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 原文: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 译文:诸侯代表的位置在东阶的东部,面朝西以北边为上位。
-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 原文: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 译文:各伯国的国君座位位于西阶的西边,面朝东方以北边为上位。
-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 原文: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 译文:各子国的国君座位在东面的门内,面朝北且以东边为上位。
- 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 原文: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 译文:各男国的国君座位在西面的门内,面朝北且以东边为上位。
- 九夷之国东门外西面北上
- 原文: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 译文:九夷的国境在东门外,面朝西方以北边为上位。
- 八蛮之国南门外北面东上
- 原文: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 译文:八蛮的国境在南门外,面朝北方且以东侧为主位。
-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
- 原文: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
- 译文:六戎的国界在西门之外,面朝东方以南边为上位。
- 五狄之国北门外南面东上
- 原文: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 译文:五狄的国境在北门外,面朝南方且以东侧为主位。
- 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 原文: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 译文:九采的国家在应门之外,面朝北方且以东侧为主位。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古代明堂制度中诸侯朝见的场景。诗中通过对各个等级国家代表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礼仪规范。从天子到诸侯、从各部落首领到普通小国的代表,每一级别的座位都有明确的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礼制秩序。
诗中提到的“周公”是周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此诗通过他的故事来展示当时的政权结构和治理理念。其次,诗中对各种不同国家的方位和礼仪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不仅体现了古代的行政管理体系,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空间布局和社会秩序的重视。此外,诗中还隐含了某种政治隐喻,如通过诸侯的不同位置和方向来暗示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记录,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观念的一种诠释和反映。它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