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我祖,国自豕韦。
黼衣朱绂,四牡龙旗。
彤弓斯征,抚宁遐荒。
总齐群邦,以翼大商。
迭彼大彭,勋绩惟光。
至于有周,历世会同。
王赧听谮,寔绝我邦。
我邦既绝,厥政斯逸。
赏罚之行,非繇王室。
庶尹群后,靡扶靡卫。
五服崩离,宗周以队。
我祖斯微,迁于彭城。
在予小子,勤诶厥生。
阸此嫚秦,耒耜以耕。
悠悠嫚秦,上天不宁。
乃眷南顾,授汉于京。
于赫有汉,四方是征。
靡适不怀,万国逌平。
乃命厥弟,建侯于楚。
俾我小臣,惟傅是辅。
竞竞元王,恭俭净壹。
惠此黎民,纳彼辅弼。
飨国渐世,垂烈于后。
乃及夷王,克奉厥绪。
咨命不永,惟王统祀。
左右陪臣,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不思守保。
不惟履冰,以继祖考。
邦事是废,逸游是娱。
犬马繇繇,是放是驱。
务彼鸟兽,忽此稼苗。

诗句翻译

1 肃肃我祖,国自豕韦。(肃肃我祖,国家起源于豕韦。)

  • “肃肃”:形容庄重、威严的样子。
  • “我祖”:指我们的祖先。
  • “国自豕韦”: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豕韦。
  1. 黼衣朱绂,四牡龙旗。(穿着华丽的服饰,四匹骏马拉着的龙旗。)
  • “黼衣”:一种用黑白两色图案装饰的衣服。
  • “朱绂”:红色的丝带或领巾。
  • “四牡”:四匹马。
  • “龙旗”:带有龙形图案的旗帜。
  1. 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拿着红色的弓进行征战,安抚远方的土地。)
  • “彤弓”:红色弓,象征力量和勇气。
  • “斯征”:这次出征。
  • “抚宁”:安抚、平定。
  • “遐荒”:远方的荒凉地区。
  1. 总齐群邦,以翼大商。(统一所有邦国,支持并保护伟大的商朝。)
  • “总齐”:统一。
  • “群邦”:多个邦国。
  • “以翼”:作为支持。
  • “大商”:伟大的商朝。
  1. 迭彼大彭,勋绩惟光。(我们继承了大彭的功绩,使其成为历史上最光辉的成就。)
  • “迭彼”:继承、承接过去的成就。
  • “大彭”:大彭国,古代的一个部落,这里指代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国家或人物。
  • “勋绩”:成就、功绩。
  • “惟光”:最为显著的光芒。
  1. 至于有周,历世会同。(直至周朝,历代都有联合与和平。)
  • “历世”:历代。
  • “会同”:联合、和睦相处。
  • 从周朝开始,各朝代之间都有联合和和平时期。
  1. 王赧听谮,寔绝我邦。(周赧王被谗言所惑,确实断绝了我们的邦交。)
  • “王赧”:指周赧王,周代最后一位君主,他因听信谗言而疏远其他国家。
  • “听谮”:听信谗言。
  • “寔绝”:确实断绝了。
  • “我邦”:我们的国家,指周朝。
  1. 我邦既绝,厥政斯逸。(我们的邦交断绝之后,政事也变得松懈。)
  • “厥政”:指国家的治理。
  • “斯逸”:变得松懈、不严格。
  1. 赏罚之行,非繇王室。(执行赏罚时,不是出自王室的命令。)
  • “繇”:由、来自。
  • “王室”:天子之家,即皇帝的家族。
  • 这句话强调了地方政权在执行赏罚时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1. 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众位官员和诸侯们,没有人扶持和保卫。)
  • “庶尹”:众多官员。
  • “群后”:诸侯们。
  • “靡扶靡卫”:没有扶持和保卫。
  • 这句诗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权威的减弱以及地方势力的崛起。
  1. 五服崩离,宗周以队。(五个诸侯国之间的联系断裂,使得宗周国地位岌岌可危。)
  • “五服”:古代中国周边的五个诸侯国。
  • “崩离”:关系破裂,联系中断。
  • “宗周”:周朝的中心地带。
  • “以队”:形势险峻,不稳定。
  • 这句话描绘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紧张关系。
  1. 我祖斯微,迁于彭城。(我们的祖先逐渐衰微,被迫迁移到彭城。)
  • “斯微”:逐渐衰微。
  • “迁于彭城”:被迫迁移。
  • 这里的“彭城”指的是今天的徐州,当时的一个小城市。
  1. 在予小子,勤诶厥生。(我在年少之时,努力维持生活。)
  • “小子”:年轻一代的人。
  • “勤诶”:努力维护、照顾。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困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1. 阸此嫚秦,耒耜以耕。(如此傲慢对待秦国,使用农具耕种田地。)
  • “阸此”:这样傲慢无礼的行为。
  • “耒耜”:古代用于耕作的工具,如犁和锄头,此处比喻劳动工具。
  • “以耕”:用这种方式耕种田地。
  • 这句诗讽刺了秦国的态度和行为。
  1. 悠悠嫚秦,上天不宁。(傲慢地对待秦国,使天不安宁。)
  • “悠悠”:长时间、长久地。
  • “嫚秦”:傲慢对待秦国。
  • “上天不宁”:使天也不安宁。
  • 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秦国傲慢无礼的行为对整个天下的影响。
  1. 乃眷南顾,授汉于京。(于是向南观望,将汉朝授予给京城。)
  • “眷南顾”:向南观望。
  • “授汉于京”:将汉朝授予给京城长安,这里可能暗指汉朝接受了天命,成为中原的领袖。
  • 这是诗人的一种政治隐喻,表达了对汉朝崛起的赞赏和期待。
  1. 于赫有汉,四方是征。(汉朝的光辉照耀四方,全国都被征召来应战。)
  • “于赫有汉”:汉朝的光辉无比耀眼。
  • “四方是征”:全国都被征召来应战。
  • 这句诗展现了汉朝的强大和影响力。
  1. 靡适不怀,万国逌平。(没有哪个国家不怀念汉朝,各国都太平无事。)
  • “靡适不怀”:每个国家都没有不怀念汉朝的。
  • “万国逌平”:所有国家都处于和平状态。
  • 这句诗强调了汉朝对各邦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1. 乃命厥弟,建侯于楚。(于是命令你的弟弟,在楚国建立诸侯国。)
  • “厥弟”:你的弟弟,指诗人自己或他的兄弟。
  • “建侯于楚”:在楚国建立诸侯国。
  • 这是诗人对自己家族未来的一种展望,可能是希望家族能在楚国建立新的势力范围。
  1. 俾我小臣,惟傅是辅。(让我的小臣,辅助你们。)
  • “俾我小臣”:让给我的小臣们。
  • “惟傅是辅”:只帮助他们辅佐。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臣子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1. 竞竞元王,恭俭净壹。(恭敬谨慎的元王,行事严谨,一尘不染。)
  • “竞竞”:恭敬谨慎的样子。
  • “元王”: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兄长或其他尊长,可能是在赞扬他的品德和领导才能。
  • “恭俭净壹”:行事严谨,一尘不染。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兄长的高度评价和对其品德的认可。
  1. 惠此黎民,纳彼辅弼。(惠泽百姓,采纳忠臣的建议和帮助。)
  • “黎民”:普通的百姓,这里用来比喻国家或民众。
  • “纳彼辅弼”:采纳忠臣的建议和帮助。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民众和忠诚臣子的关怀和期望。
  1. 飨国渐世,垂烈于后。(享受国家之权,其恩德将流传后世。)
  • “飨国”:享受国家之权,即掌握国家的权力和地位。
  • “渐世”:流传后世,即恩德将被后人铭记和传颂。
  • 这句诗强调了诗人对自己权力和责任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1. 乃及夷王,克奉厥绪。(甚至到了夷王时代,能继续遵循先王的事业。)
  • “乃及夷王”:到了夷王时代。
  • “克奉厥绪”:能继续遵循先王的事业。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先王事业的尊重和传承的意愿。
  1. 咨命永无,惟王统祀。(我请求永不更改,愿大王一统天下,祭祀天地万物。)
  • “咨命永无”:我请求永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