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
寿冉冉而日衰兮,固儃回而不息。
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
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或推移而苟容兮,或直言之谔谔。
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梅伯数谏而至醢兮,来革顺志而用国。
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
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
已矣哉!
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后下。
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麒麟可得羁而系兮,又何以异虖犬羊?
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
译文:如同神异的黄鹄和龙仍能飞翔于天地之间,贤能之人在乱世中遭遇困境也不足为奇。
- 注释:“黄鹄”指代神异之物,“神龙”则暗指神话中的龙,此处用以比喻贤能的人。
- 赏析: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即便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像神话中的黄鹄和龙这样的存在能够保持其高洁与不凡。这反映了诗人对贤才在乱世中保持本色的渴望。
寿冉冉而日衰兮,固儃回而不息。
译文:我的生命一天天在流逝,始终在原地打转,未曾前行。
- 注释:“寿”指的是生命或寿命,“冉冉”形容缓慢而持续地变化。“儃回”即徘徊不前。“日衰”表示衰老或生命力的流逝。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一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诗人在这里通过自我反省,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哀叹。
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
译文:庸俗的风气盛行,人们纷纷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各种不正之风聚集,试图扭曲正直之道。
- 注释:“俗流”指的是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矫直”则是指纠正错误或不正当的行为。
- 赏析:诗人在此批判了社会的腐败与堕落,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并表达了对于正直被歪曲的忧虑。这反映了诗人对正义和真理的坚守。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
译文:有人为了迎合世俗、苟且求生而选择妥协,也有的人选择隐居深山,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 注释:“偷合”指的是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苟进”意为只图个人利益而不顾大局。“隐居”则是远离尘世纷扰。
- 赏析:此句展现了诗人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既有人在现实压力下选择屈服,也有人保持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诗人对于不同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
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译文:苦苦权衡事物的真相却总被误解,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事物却得到不同的结果。
- 注释:“称量”指的是衡量事情的真实性或公正性。“苦”是形容词,表示努力、挣扎。“审”是审慎的意思。“不审”即判断失误。“衡”指的是秤杆上平衡重物的支点,引申为标准或准则。“就衡”意味着依据同一标准。
- 赏析:诗人在此表达了在面对复杂现象时,因缺乏准确判断而导致的混乱和误解。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应具备清晰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或推移而苟容兮,或直言之谔谔。
译文:有人顺应潮流以求生存,也有人坚持原则敢于直言。
- 注释:“推移”指的是随波逐流。“苟容”意味着为了生存或者避免冲突而采取的忍让姿态。“直言”则是指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谔谔”形容说话直率。
- 赏析:诗人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反映了人们在现实压力下的不同选择及其后果。诗人借此批判了盲目顺从和固执己见的行为模式。
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
译文:可惜的是真诚的心却被忽视,反而将普通的绳索当作珍贵的礼物赠送出去。
- 注释:“伤诚是之不察”表示诗人深感自己内心的真诚和价值未得到认可。“纫茅丝以为索”则形象地描绘了用普通绳子代替珍贵礼物的行为,意指用平庸的事物来取代真挚的情感或价值。
- 赏析:此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在现实社会中感受到的道德和价值观被漠视的悲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真诚和价值的珍视。这是诗人对于道德沦丧和社会虚伪的一种批判。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译文:当时的社会风气浑浊,混淆黑白,美丑善恶不分。
- 注释:“幽昏”指的是昏暗不明,比喻社会风气浑浊或不明朗。“眩”是迷惑之意。“白黑”指代是非美丑。“美恶”则涉及美好和丑陋。“方”是正当时。
- 赏析:诗人在此批评社会风气的黑暗,指出当时人们对是非美丑辨别不清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清明社会秩序的向往。
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译文:将山里的乌龟和玉石拿出来展示,人们却一起追捧着平凡的石头。
- 注释:“放”指的是展示或陈列。“山渊”可能指深山或深渊,象征深不可测或难以捉摸。“龟玉”指的是珍贵的动物和玉石,通常代表美好的品质。“砾石”即粗劣的石头。
- 赏析:诗人通过这一比喻,批判了当时社会对真正价值的追求往往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忽视了内在美德的真正价值。同时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浮躁和浅薄。
梅伯数谏而至醢兮,来革顺志而用国。
译文:梅伯多次进言但最终导致身陷囹圄,改革家顺应民众意愿却为国家所用。
- 注释:“梅伯”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历史人物,这里用来象征忠诚的谏者。“数谏”表明多次进言。“醢”是一种古代刑罚,即将人剁成肉酱后分给贵族食用。“来革”可能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这里暗示改革家利用时机以利于国家治理。“顺志”表示顺应民愿。“用国”指运用国家权力。
- 赏析:此句反映了忠臣良将由于直言进谏而被迫害的历史事实,表达了诗人对正直之士遭受不公待遇的痛心疾慢之感。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对立。
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译文:可悲的是那些尽忠报国的仁人却被小人所陷害,反而遭受他们的诽谤和陷害。
- 注释:“悲”表示同情或悲伤。“仁人之尽节”指的是那些忠诚善良的人致力于国家大事和个人修养,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反为小人”即被小人所害,意指这些人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诬陷。“小人”通常指心怀叵测、阴险恶毒的人。
- 赏析:诗人通过对这类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及人性的复杂多面性。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正义受到挑战的深深痛惜之情。
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
译文:比干忠诚地向君王进谏但却遭到残忍的剖腹自尽,箕子被迫披头散发装疯以逃避迫害。
- 注释:“比干”为商朝的一位著名大臣,因其直言进谏而遭纣王处死。“忠谏”表明了其忠诚与进谏的态度。“剖心”描述了极端的剖腹自杀方式,象征着极度的痛苦和绝望。“箕子”为周文王之子,因被视为妖孽而遭囚禁和放逐。“被发而佯狂”描述了他故意装疯以逃避迫害的形象。“佯狂”即假装疯狂。
- 赏析:此部分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上忠臣遭遇不幸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不满。通过比干和箕子的悲剧故事表达了对无辜者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慨之情。
水背源而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译文:**就像水一旦离开了源头便会枯竭,树木一旦离开根部就无法生长一般。
**注释:**“水背源”指的是失去了水源的水会干涸。“木去根”则是指树木失去了根系的生长力。这里通过自然界的例子来比喻事物的根基一旦失去,便难以维持和发展。
**赏析:**诗人借用自然界的现象来隐喻社会现象,说明一旦基础被破坏,事物便难以维持长久。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也蕴含了对社会稳定和繁荣重要性的深层认识。
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
译文:不应过度担忧身体安危,因为即使没有实际成就也不值得悲伤。
注释:“重躯以虑难”指的是过分忧虑身体的安危。“伤身之无功”则强调无谓的身体牺牲和努力不会带来成功或收获。“伤”字在诗句中重复出现,强化了诗人关于不应过度担忧自身安全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