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蹷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馀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馀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治安策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蹷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馀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馀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注释:

  1. 商君(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制改革措施,使秦国迅速强大。
  2. 礼义:指封建社会的礼节和规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
  3. 进取:追求功名和地位。
  4. 盗者:指小偷小摸的人。
  5. 矫伪:假装正直的人。
  6. 簿书:公文、文书等。
  7. 社稷:古代指国家政权或国家象征。
  8. 盗者剟寝户之帘:形容贼人偷窥别人隐私的行为。
  9. 搴两庙之器:形容盗贼破坏神祠、庙宇的行为。
  10. 矫伪者:伪装正直的人。
  11. 乘传而行郡国:乘坐驿车到各个郡国去办事。
  12. 俗流失:社会风气败坏。
  13. 因恬而不知怪:因为安逸而不知道奇怪的事情。
  14. 虑不动于耳目:心思没有受到外界干扰。
  15. 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使之向好的方向转变。

赏析:
这是一篇讽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的文章,作者通过商鞅变法的故事来揭示当时的社会现象。文章首先批评了商鞅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他的政策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接着,文章描述了秦朝的社会风气已经败坏,人们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甚至杀害亲人。这种风气不仅影响到了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最后,作者呼吁统治者应该关注社会风气的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批判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