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𢿛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𢿛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馀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
安治安策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𢿛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𢿛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馀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治安策》是西汉初年著名文士贾谊的一篇重要政论文章,主要探讨了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 原文: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释义与译文:普通人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不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礼是用来防止即将发生的事情,而法则是用在事情发生后。
- 原文: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
释义与译文:奖赏和惩罚用来鼓励善良和制止邪恶。古代君主执行这些政治措施时,其坚定和公正如同金属和石头一般不可动摇,他们的法令如同四季一样公平,他们对待民众的态度就像天地一样无私。难道还要担心不用它们吗?
- 原文:
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释义与译文:然而,当人们说“礼”的时候,意味着在罪恶尚未产生时就已经将其消除,并在微小之处就开始引导教化,让百姓每天都向好的方向改变,远离罪恶而不自觉。
- 原文: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释义与译文:孔子说:“处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使不要诉讼吗?”作为君主的决策人,没有比首先确定取舍更重要的。取舍的决定在于内心,而安危的变化则在外部显现。安全不是一天之内就能实现的,危险也不是一天之内就能出现的,都需要慢慢积累,不可不察。君王所积累的东西,在于他的取舍。用礼义来治理国家的人,积累的是礼义;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的人,积累的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所以,君主想要百姓的品行相同,而使他们的行为方式却各不相同。或者用道德教育,或者用法律命令。道德教育能让德教融洽并使民心愉快;用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一旦达到极端,就会引起民风的悲哀。哀乐的感受,是祸福的反应。
- 原文: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馀岁而大败。
释义与译文:秦始皇想要尊敬自己的祖先并且确保自己后代的安全与富贵,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的想法相同,但是他们能够广泛地扩展自己的德行,保持了六七百年而不失,而秦始皇统治天下十多年就大败。
- 原文:
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释义与译文:天下像一件大器物一样。现在人的放置物品,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就会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会危险。天下的情态和这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在于天子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商汤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中,而德泽遍布,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绵延数十代。相反地,秦始皇把天下安置在法令刑罚之中,而德泽无处不有,但怨气充满世界,下面的民众憎恨厌恶他就如同仇敌一样,祸患几乎危及自身,子孙诛戮断绝,这是天下人所共见的。这是不是非常明显、确凿的大证据呢?
贾谊的《治安策》不仅是一篇政治论文, 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权力与道德的关系。它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示了治国理政的复杂性和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