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喑、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轻任并,重任分,斑白者不提挈。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礼记·王制》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从国家制度到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以下是对《礼记·王制》中的诗句及其含义和背景的详细解析: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此句描述了上古时期有虞氏如何对待年老的官员。有虞氏在上庠(古代学校的高年级班级)中养育国老,这表明了古代对于老年人的重视和尊敬。
夏后氏收而祭 和 殷人冔而祭:这两句反映了不同朝代对于老年人的不同祭祀方式。夏后氏用收(收敛)的方式来祭祀,殷人则以冔(收敛)的方式。这说明了随着时代变迁,祭祀礼仪也在逐渐演进和发展。
周人冕而祭:周人使用冕(一种头冠)来举行祭祀活动。这种变化可能表明了周代对于礼仪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八十者一子不从政:这是关于年龄与政治参与的规定。八十岁的老人可以由一个儿子照顾,不必亲自参与政务。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老年人的尊重和照顾。
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描述了父子和兄弟之间的行走顺序,强调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规范。
轻任并,重任分:这句反映了古代对于体力劳动的分配原则。轻的任务由年轻力壮的人承担,重的任务则由年纪较大或身体较弱的人完成。
斑白者不提挈:这是关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规定,斑白是指头发变白,不提挈意味着老年人不需要手提物品。
君子耆老不徒行 和 庶人耆老不徒食:这两句反映了贵族与平民在尊老方面的差异。贵族阶层的老年人可以自由行动,而平民阶层的老年人只能吃不动。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这是关于交通规则的描述。古代车辆行进时,男性走左边,女性走右边,车辆则位于中心位置。
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这是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家庭内的尊卑秩序。
朋友不相逾:这是关于友情的规定,强调了朋友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
在赏析《礼记·王制》时,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历史背景:了解《礼记·王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意义。
- 文化内涵:《礼记·王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其中的礼制和思想,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 社会实践:研究《礼记·王制》中提出的各种制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执行情况。
《礼记·王制》不仅是一篇关于封建制度和社会规范的经典文献,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文化价值的古籍。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社会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