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plaintext《礼记 · 王制》是一篇关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文献,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社会管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以下是对该篇文献逐句的详细释义:

  1. 居民量地以制邑
  • 注释:依据土地的面积来规划城市的规模。这里的“地”指的是土地,“邑”是指城市或行政区划,“民”代表人口,“居”指的是居住地。
  • 赏析:《王制》强调了土地与居民比例的重要性,以确保城市规模适宜,避免过度扩张导致资源不足。
  1. 度地以居民
  • 注释:根据土地的大小来分配人口,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 赏析: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1. 无旷土,无游民
  • 注释:不允许有未开垦的土地和流浪者。
  • 赏析:反映了当时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稳定的追求。
  1. 食节事时
  • 注释:按照节气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
  • 赏析:这是对古代农业文明的一种体现,强调了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相处。
  1. 乐节于天地之性也
  • 注释:音乐的节奏要符合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
  • 赏析:这一观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追求。
  1. 养耆老以致孝
  • 注释:尊重并供养老年人,以培养他们的孝道。
  • 赏析: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尊老敬贤传统,以及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视。
  1. 恤孤独以逮不足
  • 注释:关心孤独无助的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 赏析:体现了儒家仁爱思想,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帮助。
  1. 上贤以崇德
  • 注释:推崇贤能之人,以此弘扬高尚的道德风尚。
  • 赏析: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贤能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推崇,以及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社会风气向善。
  1. 简不帅教者以告
  • 注释:对于那些不遵守教育规则的学生进行警告。
  • 赏析:体现了古代学校对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和教育者的责任感。
  1. 如初礼
  • 注释:如果学生没有改变,继续按照原规定执行。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对纪律和规矩的坚守。

《礼记 · 王制》不仅是一部记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礼仪规范的书籍,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管理和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理解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还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