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附从轻,赦从重。凡制五刑,必即天论。邮罚丽于事。

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又,然后制刑。凡作刑罚,轻无赦。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凡执禁以齐众,不赦过。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

诗句: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

译文与注释:
《礼记》中的“王制”篇详细记述了古代天子、诸侯治理国家的制度和法规。其中提到,天子的田地面积是方圆千里,公侯的土地是方圆百里,伯国的地域是七十里,子男国的领地是五十里。如果土地不足五十里,那么该地就属于诸侯国,被称为附庸。在官职方面,上至卿大夫下到士,共分五等级。天子之下还有三公,他们的土地相当于公侯;卿、大夫、士的土地则依次减少。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描述了选拔官员的过程。首先由大乐正推荐有才能的人才给君王,然后这些人会被提升到司马的位置。司马的职责是对官员的才能进行辨别和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给君王以定夺。只有通过这种层层筛选,才能确定最终的官员人选。

赏析: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人才选拔和官员任命的高度制度化管理。它不仅涉及政治体制的细节,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德才兼备的理念。从选士到授官再到封爵,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格公正,以确保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效率。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智慧和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