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义:始冠之,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缁之。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适子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婿亲御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玄冕斋戒,鬼神阴阳也。将以为社稷主,为先祖后,而可以不致敬乎?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器用陶匏,尚礼然也。三王作牢用陶匏。厥明,妇盥馈。舅姑卒食,妇馂余,私之也。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
冠义:始冠之,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缁之。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适子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婿亲御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玄冕斋戒,鬼神阴阳也。将以为社稷主,为先祖后,而可以不致敬乎?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器用陶匏,尚礼然也。三王作牢用陶匏。厥明,妇盥馈。舅姑卒食,妇馂余,私之也。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译文:
冠义:开始戴帽子时使用的黑色绢布制成的帽子。古代的冠布是黑色的,到了齐国就换成了黑色的帽子。在冠饰上加上装饰物,孔子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戴上帽子以后要把它弄破旧一点,这是可以接受的。儿子在父亲的正房南向处加冠,用来显示继承父亲的位置。在客人席位前进行醮祭,表示增加敬意。三次加冠更加尊贵,这是比喻他们的志向更加坚定。戴冠之后要给他起名字,这是表示对他的敬重。委貌是古代的礼服,周代的礼仪就是这样。章甫是殷朝的礼帽,殷朝的礼仪就是这样。毋追是夏朝后代的礼节。周代的冠礼是用黑色冠巾和白色丝带制作的。三个王共用黑、白两色的皮帽和素布做的帽子。没有大夫的冠礼,但是有与冠礼相应的婚礼。古代的人到了五十岁才能取得爵位,哪里来的大夫的冠礼呢?诸侯的冠礼是夏代末期才出现的。天子的第一个儿子,是士的身份。天下没有天生就是高贵的人。通过世代相继来确立诸侯的地位,是为了效法贤能之人。通过官职来授予人地位和权力,是为了抑制道德上的贪欲。死后给死者赠予谥号,现在这种做法。古时候的人活着的时候并不享有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礼所推崇的是尊敬他们的原则和精神。失去了他们的原则和精神,就陈列出他们的名字就可以了,这是祝史们的事情。因此,他们的数目是可以陈列出来的,但是尊敬他们的精神和意义却是难以理解的。如果知道了他们的精神的意义并且恭敬地去维护它,这就是天子治理天下的方法。天地合并之后才可以使万物兴盛。婚礼是千秋万代的开始。通过娶娶不同姓氏的女子,是为了扩大家族并使远方的人感到亲近和恩惠。币玉一定要诚心诚意,言辞中不要显得吝啬。告诉对方要以诚挚的态度;诚信是侍奉人的品质;诚信是妇女的道德品质。一次赠送就可以终身不变。所以,女子死了不再改嫁。男子亲自去迎娶新娘,因为男方比女方早到,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天地比国君更早出现,国君比臣子更早出现,这个道理是一致的。拿着礼物去见面,是表示敬意和区分。男女有别,然后父子才会相亲相爱,父子相亲相爱然后才会有仁义产生,有了仁义然后礼义制度才能够建立起来,礼义制度建立之后万物才能安定下来。没有区别没有仁义,那是禽兽的生活方式。新郎亲自驾驶马车接受女方的缰绳和马鞭,是对女方表示敬爱和尊重。亲爱而又尊重,这是先王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男子走出大门在前面走,是男子带头,女人跟在后面跟随男人,这是夫妇之间的道理。妇人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的;小时候从父兄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出嫁后跟着丈夫,丈夫去世后跟从自己的儿子。丈夫也就是那个丈夫的意思;丈夫也是用这个原则来统率其他人的。戴着玄色的冠冕举行斋戒,这是鬼神阴阳的事。准备作为国家社稷的主祭人员,作为祖先的后嗣,这样才可以不对他们表示敬意吗?共同享用供品吃肉吃饭,这是根据尊卑来举行的。所以妇人没有爵位,跟随着丈夫的爵位等级,坐着要按照丈夫的年纪来安排座位。器物用具用的是陶和匏,这是崇尚礼制的表现罢了。三个君王制作祭祀用的器具都用陶和匏来做的。第二天早晨,媳妇洗头发并用水漱口。公公婆婆吃早饭完毕之后,媳妇吃剩下的肉汤。私下里给公婆斟酒,这是出于对长辈的孝敬之心。
接下来是关于《礼记·效特牲》的详细翻译:
- 冠义:冠礼开始时使用的是黑色布料制作的帽子。古代的冠布是用黑色布料做成的,到了齐国就用黑色的帽子来替代了。在装饰帽子时加上一些装饰物,孔子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规矩。”戴上帽子以后应该把它弄脏一点,这是可以的,因为它是可以忍受的。儿子在父亲的正房南向处加冠时要用这种帽子表示继承父亲的位置。在客人席位前进行醮祭的时候,表示增加敬意的意思。三次加冠以后会更加尊贵,这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人们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戴好帽子之后再给他起名字,这是对他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体现。委貌是指古代的礼服之一,周代的礼仪就是这样。章甫是殷商时期的礼帽,殷商时期也是这样的。毋追是夏朝后代的礼节。周代的冠礼是用黑色冠巾和白色丝带制作的。三个王共用黑、白两色的皮帽和素布做的帽子。没有大夫的冠礼!但是有与冠礼相应的婚礼。古代的人到了五十岁才能取得爵位,哪里来的大夫的冠礼呢?诸侯的冠礼是夏代末期才出现的。天子的第一个儿子,是土地的最高长官身份,也就是士的身份。天下没有天生就是高贵的人。通过世代相继来确立诸侯的地位,是为了效法贤能之人。通过官职来授予人地位和权利,是为了抑制道德上的贪欲。死后给死者赠予谥号,现在这种做法。古时候的人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礼所推崇的是尊敬他们的原则和精神。失去了他们的原则和精神,就陈列出他们的名字就可以了,这是祝史们的事情。因此,他们的数目是可以陈列出来的,但是尊敬他们的精神和意义却是难以理解和的。如果知道了他们的原则和精神并且恭敬地去维护它,这就是天子治理天下的方法。天地合并之后才可以使万物兴盛。婚礼是千秋万代的开始。通过娶娶不同姓氏的女子,是为了扩大家族并使远方的人感到亲近和恩惠。币玉一定要诚心诚意,言辞中不要显得吝啬。告诉对方要以诚挚的态度;诚信是侍奉人的品质;诚信是妇女的道德品质。一次赠送就可以终身不变。所以丈夫死了不再改嫁。男子亲自去迎娶新娘,因为男方比女方早到,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天地比国君更早出现,国君比臣子更早出现,这个道理是一致的。拿着礼物去见面,是表示敬意和区分男女之间的区别。男女有别然后才有父子相亲相爱,父子相亲相爱然后才会有仁义产生,有了仁义然后礼义制度才能够建立起来,礼义制度建立之后万物才能安定下来。没有区别没有仁义,那是禽兽的生活方式。新郎亲自驾驶马车接受女方的缰绳和马鞭,是对女方表示敬爱和尊重。亲爱而又尊重,这是先王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男子走出大门在前面走,是男子带头,女人跟在后面跟随男人,这是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