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舅姑使冢妇,毋怠,不友无礼于介妇。舅姑若使介妇,毋敢敌耦于冢妇,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妇若有私亲兄弟将与之,则必复请其故,赐而后与之。适子庶子只事宗子宗妇,虽贵富,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虽众车徒舍于外,以寡约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献,则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门,不敢以贵富加于父兄宗族。若富,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夫妇皆齐而宗敬焉,终事而后敢私祭。

《礼记 · 内则》是古代儒家经典《礼记》的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家庭内部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下面逐句对这首诗进行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舅姑使冢妇,毋怠,不友无礼于介妇。舅姑若使介妇,毋敢敌耦于冢妇,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注释:

  1. 父母虽没了,(但是)我打算做好事,(想要给父母留下好的名声),一定要果断。(反之,如果我打算做坏事,)一定会想到让父母蒙受耻辱,(但绝不会)会果断地去做。
  2. 舅舅死了,母亲就变老了,(家中的)主妇要负责祭祀、招待客人等事务,(在事情上)必须请求母亲的同意。小媳妇向主妇请示,大媳妇向大妇人请示。如果舅舅或婆婆要使小媳妇行事,小妇人不能懈怠,不能对大妇人不尊敬。如果婆婆要使小妇人行事,小妇人不能和大妇人平等对待,不能同时发出命令,不能并肩而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在家中的责任与地位,以及她们对家庭的忠诚与尊重。诗中强调了孝顺、恭敬和谨慎的态度,以及对长辈的尊重和服从。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家族伦理和女性角色的经典文献,通过描述妇女在家内外的角色和行为,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家庭价值观。诗歌中的“必果”和“必不果”反映了女性在道德抉择上的坚决与决绝,而“舅姑使冢妇,毋怠,不友无礼于介妇”则揭示了尊卑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其对妇女行为的约束。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古代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以及她们对家族和社会的忠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