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成书于汉代,由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这部著作不仅系统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也详尽阐释了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良冶之子:比喻有天赋和才能的人,应当学习成为技艺高超的工匠。这里的良冶指的是优秀的冶金工人,他们的儿子应该学习成为制裘匠人,以继承和发扬家族的技艺。

  2. 良弓之子:比喻有良好的才能的人,应当学习成为弓箭的制造者。这里良弓指的是制作精良的弓箭的工匠,他们的儿子应该学习成为制箕工,以继承和发扬家族的技艺。

  3. 始驾者反之:意思是说,刚开始驾车的人应该学会如何倒车。这里的“反”指的是倒退,表示开始驾驶的人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倒车,以确保安全。

  4. 车在马前:意味着车辆在马匹前面。这个比喻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它们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君子察于此三者:君子在这里指的是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们能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立志于学习。

  6. 可以有志于学矣:这意味着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立志于学习了。这句话鼓励人们在面对学习和教育的问题上要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 古之学者:古代的学者们通过观察自然,将自然界的现象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以此来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律。

  8. 比物丑类:比喻人们通过比较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以达到对事物深刻的理解。这里的“丑”指的是辨别、区分。

  9. 鼓无当于五声:鼓声虽然响亮,但如果没有合适的节奏和音调,就不会和谐。这里的“五声”指的是音乐中的基本元素,如宫、商、角、徵、羽。

  10. 五声弗得不和:如果五声(音调)搭配不当,音乐就不会和谐。这个比喻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无论是在音乐中还是在其他领域中,和谐都是不可或缺的。

  11. 水无当于五色:水中的颜色虽然多样,但没有适当的颜色组合,就不会呈现出美丽的图案。这里的“五色”指的是色彩中的红、黄、蓝、白、黑等基本颜色。

  12. 五色弗得不章:如果五色(色彩)搭配不当,画面就不会鲜明生动。这个比喻同样强调了色彩搭配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绘画还是在其他创意作品中,恰当的色彩搭配都能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13. 学无当于五官: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必须服务于人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样才能达到治理的目的。这里的“五官”指的是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分别对应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14. 五官弗得不治:如果五官得不到适当的治理,人就会生病。这里的“不治”指的是疾病的发生,说明五官的正常功能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15. 师无当于五服:教师的职责在于传授知识,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地区或社会阶层。这里的“五服”指的是五个不同的等级,包括王畿、侯服、卿服、大夫服和士服。

  16. 五服弗得不亲: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那么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这里的“不亲”指的是不亲切、不亲近,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礼记·学记》不仅是一部教育经典,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句子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同时,这些教诲也适用于现代社会,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成就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