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糅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先输出诗句    
    

礼记 · 乐记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译文    
    

魏文侯向子夏请教说:「我穿着端冕来听古乐,却感到昏昏欲睡。但是当我听郑卫之音的时候,却不知疲倦。请问为什么古乐会让人昏沉,新乐却令人不知疲倦呢?」
”`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音乐与个人情感、精神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魏文侯通过亲自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揭示了音乐对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深远影响。他穿上正装、戴上礼帽聆听古乐时的昏昏欲睡,反映了古代雅乐庄重、平缓的节奏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的沉稳感。反观听新乐时的精神振奋,则体现了郑卫之音那种轻快、放纵的音乐风格能够迅速激发听众的情感,使人心潮澎湃。

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古人对音乐审美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暗示了音乐与社会风气、政治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魏文侯的提问和子夏的回答,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更触及了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载体的功能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与变迁。

在《礼记》这部儒家经典中,这样的对话形式不仅展现了古代贵族阶层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还深刻反映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通过对古乐与新乐的比较,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丰富多样性,也能从中领悟到音乐对于个体精神世界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