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诗句: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译文:礼和乐是永远不会离开人的,如果能够把礼节和音乐运用到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上,那么内心就会自然地产生正直、诚实、善良等美好的品质。
赏析:
这句话出自《礼记·乐记》,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礼乐教化的重要论述之一。它强调了礼和乐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礼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而乐则是表达和传递这些规范和准则的手段。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通过学习和传播乐,人们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和谐。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提倡了内在修为的重要性。君子认为,“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将礼仪和音乐作为自我修炼的工具。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应用,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内心的正直、诚实和善良,这是成为有德之人的基础。这种内在的修养使得人们在面对外界诱惑时能够坚守正道,保持心灵的纯净和高尚。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外在秩序与内在情感之间的平衡。君子认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这意味着当人们通过学习礼仪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时,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正直、诚实和善良的品质。这样的品质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通过礼乐教化,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这句话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礼记》这部典籍中,礼和乐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君子认为只有将礼和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句诗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以及整体国家治理的深刻洞见。它强调了礼和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这句话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为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