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其輤有裧,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于庙门外。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夫以布为輤而行,至于家而说輤,载以輲车,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士輤,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
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子之丧,曰:「寡君之适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适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士居垩室。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大夫之适子,服大夫之服。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
《礼记·杂记上》逐句翻译与注释
原文
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其輤有裧,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于庙门外。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夫以布为輤而行,至于家而说輤,载以輲车,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士輤,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子之丧,曰:「寡君之适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适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士居垩室。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大夫之适子,服大夫之服。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
译文
诸侯出行途中而死在馆舍中,就返回本国安葬。如果在道路上去世,就登上车辆左侧的车轮,用衣襟包裹着身体复归于本国。车上的灵柩由粗麻布覆盖,用黑缯和素锦作为覆盖物行进。到达庙门前不再毁坏围墙进入墓地,灵柩仅在庙门外展示。大夫、士如果在路上死去就在路边停下。如果是在家中死亡,就从家里出发。大夫的灵柩由布制作而成,抵达家后进行遮盖,用輳车装载后进入家门,直至正厅前才进行遮盖,然后抬到墓地。士的灵柩用苇席覆盖,蒲席作为覆盖物行进。向国君报告死者时称「君主的臣某人死」;对于父母、妻子、长子,则说「君主的臣某人(的子女)某死」。国君向别的国家的国君报告死者时说「寡君不幸,特来报丧」;夫人则说「寡小君不幸」。太子去世时说「寡君的嫡出儿子某死」;大夫向本国国君报告死者时说「某不幸」;向士报告死者时也说「某不幸」;向别的国家的国君报告死者时说「某国君主之外臣某不幸」,向大夫报告死者时说「某国君主的外臣某不幸」,向士报告死者时也说「某国君主的外臣某不幸」。大夫住在公馆中直到守丧期满,士完成丧期之后回家。士住在公馆中时,大夫居住简陋的房屋,士居住在用草泥涂抹墙壁的简易房屋中。大夫为其父母、兄弟还未成为大夫的人的丧事穿着与士相同的服装。士为其父母、兄弟已经成为大夫的人的丧事穿着与士相同的服装。大夫的嫡子穿着与其父一样的服装。大夫的庶子若为大夫则穿父服;若尚未成为大夫,则按其地位等级穿着相应的服装。士的儿子若成为大夫则由其子代为穿丧服;若无子嗣,则由其他族人代替为死者守孝。
解读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不同身份的人在其丧事中的不同做法和规定。诸侯、大夫、士的死亡情况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反映了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强调了对死者的尊重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
感悟
虽然我们不需要按照古代的丧葬礼仪去处理亲人的死亡问题,但这段文字中所蕴含的尊重生命、重视礼节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面对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待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