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嘉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

诗句及译文

  1. 原文

    曾子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 译文

    曾子说:“最大的孝顺是尊敬父母、其次不使父母受辱、其次是能够赡养他们。”

  3. 注释

    • 曾子(?—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生。
    • “大孝”、“弗辱”与“能养”分别指最高级、次高级和基本级的孝顺行为。
  4. 赏析

    此句出自《祭义》,讲述了曾子关于孝的三个层次:最高级的孝是尊敬父母的心意,其次是不使父母受辱,最低级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这反映了曾子对于孝的不同理解和要求,也体现了儒家对孝的重视程度逐层递增。


  1. 原文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

  2. 译文

    公明仪问曾子:”老师您可以做孝顺吗?”

  3. 注释

    • 公明仪: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 为:做。此处指实践或实行。
  4. 赏析

    公明仪询问曾子是否能够实践孝道,显示了曾子在儒家学派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这个问题不仅考察曾子的思想深度,也反映了儒家教育对孝行的重视。


  1. 原文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2. 译文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行事是继承父母的意志。奉行父母的意志不敢不恭敬,居住不庄重不是孝;侍奉国君不够忠诚不是孝;管理公务不够恭敬不是孝;结交朋友不诚信不是孝;战场上没有勇气不是孝;这五种情况不能顺利实现,灾祸降临到亲人身上,我敢不恭敬吗?烹调肉食时用香料去腥香,品尝过以后献给父母享用,这不是孝,而是尽到照顾的义务。君子所说的孝就是这样,国家里的人们称赞你非常孝顺,会说:‘真幸运啊有这样的儿子!’像这样,这就是所谓的孝。孝顺的本质是爱护和尊重,实际行动是照顾和供养。照顾和供养,可能可以做到,但恭敬很难做到;恭敬,可能可以做到,但安心很难做到;安心,可能可以做到,但最终完成很难做到。父母去世以后,谨慎地执行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给父母留下不好的形象,可以说是能够善始也能善终。”

  3. 注释

    • 曾子(?—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生。
    • “身体”指的是身体本身,即自己的生命体;“遗体”指的是身体的一部分,如头发、指甲等。
    • “居处不庄”中的“不庄”指的是不庄重、不端正。
    • “事君不忠”中的“事君”指的是侍奉君主,“忠”是指忠诚老实、尽心竭力地为君服务。
  4. 赏析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孝道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重要性。曾子通过详细列举不孝的行为和后果,强调孝顺的重要性和实践孝顺的必要性。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孝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强调了孝顺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表达,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之中。


  1. 原文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不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2. 译文

    乐正子春从楼上下来摔伤了脚,过了几个月还不痊愈,他依然忧虑不已。他的学生问道:“老师你的脚治好了吧?过了这么长时间还忧虑,为什么?”乐正子春说:“你问得好!你问得好!我曾经听曾子说过这样的话:’上天生育了万物,大地养育了万物。没有人比孝敬父母更大的事情了。’父母生养我们,我们长大后回报父母,这是孝的表现。不损害自己的身体,不侮辱自己的尊严,这是完全的表现。所以君子每前进一步都要记住孝顺的道理。我现在忘记了孝顺的道理,因此感到忧虑。每次迈步都不要忘记孝敬父母,每次说话都不要忘记孝敬父母。每次迈步都不要忘记孝敬父母,所以行走时要正直不偏离道路,船行时要平稳不会沉没,不敢用父母的遗体去冒险。每次说话都不要忘记孝敬父母。所以不要说粗俗的话,愤怒的话不要回响在心里。不侮辱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的亲人感到羞耻。这就是孝。”

总结

本文通过对曾子的言论进行逐句解读与翻译,深入分析了他对孝道的理解及其实践方法。曾子认为孝分为不同层级,从尊敬父母的心意开始,逐渐到不辱父母的身体、最后达到赡养父母的程度。这些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孝行的重视程度逐层递增,并强调孝顺不仅是言语上的表达,更应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通过具体例子如乐正子春的经历,进一步说明孝顺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孝顺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曾子本人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也为后世研究儒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