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谓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甒,加以郁鬯,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诗翻译及注释: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谓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近,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甒,加以郁鬯,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诗句解释:
宰我与孔子的对话:孔子与学生宰我对“鬼神”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宰我只听说过鬼神的名字而不理解它们的含义,孔子解释道,这些名字背后的实质是“气”和“魄”,即精神与灵魂的体现。
教化的重要性:通过解释鬼神的名称来教导人们,强调了对自然现象和宇宙法则的理解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社会结构:孔子进一步阐述了通过建筑宫室、区分宗族(宗祧)等手段来加强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以及通过祭祀活动如烧香、献祭来向神灵汇报,以此强化人们对祖先和自然的尊重。
礼仪的意义: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起源,增强对传统和祖先的记忆,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对于鬼神观念的深入思考及其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它不仅涉及哲学层面的探讨,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结构的认识及尊重。通过对“气”和“魄”的阐释,孔子传达了一种宇宙观和生命观,强调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以及对祖先和自然的敬畏。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