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诗句解读及译文
诗篇: 礼记·祭统
- 昭穆之序:昭和穆是宗亲中的顺序,用以区分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关系。
- 昭穆之别:通过这种顺序,可以确保祭祀时的礼仪不紊乱。
- 庙祭的礼节:在太庙进行祭祀时,所有昭穆成员均在场而不失去其身份次序。
- 明君与爵禄:古代君王给予有德之人爵位和俸禄,以示不敢独专。
- 祭祀当天的礼节:祭祀当天,君主献上一杯酒,面朝南站在东阶南边,面向北。被命为北面的人,由史官从右方持着册书行礼,行拜和稽首礼后将册书交给他。然后,他将册书带回自己的家并举行奠祭。
- 赐爵赏的仪式:君主穿上礼服站立于东侧,夫人身穿副服站在东房。夫人负责献豆和执校,而把酒交给执镫者。尸(主祭)接受夫人手中的执柄,夫人接受尸手中的执足。夫妇互相授受物品,但不在同一位置停留,酢酒时必须换爵。
- 俎的使用:俎主要是以骨为主。骨有等级区别;殷人看重髀骨(大腿骨),周人看重肩胛骨。通常前部的骨头比后部的骨头更珍贵。俎是用来表明祭肉必定是优待的。因此,尊贵者取贵骨,卑贱者取贱骨,确保尊贵者不因地位高而过度使用,卑贱者不会空手而过,以示公平。
- 惠均与政行:当恩惠均匀时,政事才能顺利实施。
- 功立与事成:当政事得以施行时,事情才能完成。
- 功之所以立的原因:不可不知。
- 俎的作用:用于证明恩惠必定平等。
- 善政的典范:如此做政治的人,可以说他们是“见政事之均焉”。
赏析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祭祀中的礼仪规则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规则体现公正和平等。它强调了在家族和国家中,尊卑、长幼和亲疏之间的界限应得到尊重,并且这些界限应当体现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通过昭穆序列和祭祀过程中的各种动作与规矩,展示了一种有序而不失尊严的社会秩序。此外,文中提到的赏赐和祭祀仪式,都强调了一种基于德行和功绩的社会价值观。整体而言,《祭统》通过对祭祀活动的精细描述,传达了一种理想社会的治理理念,即一个公正、有序、和谐的社会应如何通过具体的行为来体现其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