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诗译《礼记·经解》
原文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注释
- 诗译:诗教(温柔敦厚),书教(疏通知远),乐教(广博易良),易教(絜静精微),礼教(恭俭庄敬),春秋教(属辞比事)。
- 孔颖达观点:认为篇首的“孔子曰”统辖全篇,但不必认为这是孔子所说。
- 礼仪作用:《礼记·经解》强调了礼仪教育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仪式和规范来明确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 礼制功能:指出礼仪教育对于培养有德行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 礼仪与治国:通过比喻说明了礼仪教育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如秤砣对于衡量物品轻重的作用,绳墨对于测量物体曲直的功能,规矩对于确定物体形状的作用。
赏析
- 诗歌形式:《经解》采用了古代的五言古诗形式,每句五字,押韵且节奏感强。
- 内容特点:诗歌通过对礼仪教育的论述,表达了孔子关于礼的重要性的观点,并强调了遵守礼仪的必要性。
- 象征意义:诗中提到的各种工具(秤砣、绳墨、规矩)象征着礼仪教育和规范对于个人及国家的重要作用。
鉴赏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礼仪文化,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
- 文学技巧:使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读者易于理解并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 历史背景:诗中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个时代对于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结语
《礼记·经解》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具有深刻哲理的古籍。它通过对礼仪教育的探讨,展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于如何通过礼仪来维护社会和谐与秩序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