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诗句解读:
“孔子侍坐于哀公”:孔子在哀公的宫廷里陪伴着。
“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哀公询问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即“人道”。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孔子面色变化,严肃地回答说,君王提出这个问题,是百姓所应感恩的。他继续说:“人道的关键是政治。”
“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哀公接着询问政治的真正含义。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孔子解释说,政治就是端正、正直,君主如果行为端正,那么他的百姓就会跟从他的政治。君主的每一个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百姓。如果君主不作为,百姓就不会跟随。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哀公进一步提问,如何才能做好政治工作。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孔子回答:“夫妻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别’),父子之间应当关系亲密(‘亲’),君臣之间应当有严格的界限(‘严’)。只有这三者都保持正确,百姓才会随之遵循。”
“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哀公表示虽然他没有能力做到像古代圣明的君主那样,但他还是想听孔子讲如何实行这三点。
“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孔子继续解释古代的为政之道,认为关爱百姓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礼节和尊重。最高的礼节就是结婚时男女双方互敬互爱的婚礼,通过这种仪式表达敬意。孔子最后说:“因此,君子应该以恭敬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因为这是维持亲人关系的关键。”
译文:
孔子在哀公身边坐着,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孔子沉思片刻后答道:“君王提出这个问题,是百姓所应感恩的。人道的关键是政治。”
哀公继续问:“请问治理国家需要做什么?”
孔子回答说:“政治就是要端正、公正。君主行为端正,百姓就会跟随政治。君主的每一个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百姓。如果君主不作为,百姓就不会跟随。”
哀公又问:“怎样做才能做好政治工作?”
孔子回答道:“夫妻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父子之间应该关系亲密、君臣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界限。只有这三者都保持正确,百姓才会随之遵循。”
哀公说道:“虽然我不能做到像古代圣明的君主那样,但我还是想听您讲怎样实行这三点。”
孔子回答说:“古代的为政之道,首先是爱人。用礼仪来管理人民,用尊敬来维护秩序。最高的礼节就是结婚时男女双方互敬互爱的婚礼,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敬意。”
孔子最后说:“因此,君子应该以恭敬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因为这是维持亲人关系的关键。”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孔子对于治国理念的思考。他强调了政治的核心是端正和尊重,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国家治理,都需要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对儒家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和谐与秩序的追求。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诚的爱和尊重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这首诗不仅是孔子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家庭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