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公曰:「寡人蠢愚,冥烦子志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礼记·哀公问》中的诗句及其含义。
第一句: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
- 注释:孔子回答:“君子言行过于夸大,民众就会产生辞藻;君子行事太过激进,民众就会模仿他的行为。”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的言行对民众的影响,以及民众对领导者行为的模仿行为。孔子提醒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避免过度言辞和行动,以免影响民众的名誉。
第二句: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 注释:孔子回答:“如果能够尊重自己的身体,那么就能尊敬自己的亲人。”
- 赏析:此句表明个人修养与家庭关系的紧密联系,说明了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尊敬。
第三句: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 注释:孔子回答:“不关闭长久的时间,这是自然的法则;无为而物自然成长,也是自然的法则;事情已成而明朗,也是自然的法则。”
- 赏析:孔子在这里提到了“天道”的概念,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都有其规律和法则。他主张顺应这些自然规律行事,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第四句: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 注释:孔子回答:“仁人做事不超过事物的限度,孝子做事也不超过事物的限度。因此,仁人对待亲人就像对待天地一样,对待天地就像对待亲人一样,所以孝子能够成就自身。”
- 赏析:孔子强调了适度原则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亲情的处理,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第五句:寡人蠢愚,冥烦子志之心也。
- 注释:孔子回答:“我很愚蠢,但您让我明白了很多。我很高兴。”
- 赏析:孔子对统治者的无知和愚昧持宽容态度,同时表达了愿意帮助和启迪统治者的智慧。
第六句: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 注释:孔子回答:“君王能够听到这些话,这是臣子的福气。”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理解,强调君王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是臣子幸福的原因。
这首诗深刻地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领导、道德修养、人际关系以及自然规律的理解。孔子通过这些教义教导君主和民众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行事,以实现和谐社会和个人的道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