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龠》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在《礼记·仲尼燕居》中,孔子通过对话形式,阐述了他对于“礼”的理解和应用。以下是对该文献的逐句解读:

  1. 原文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2. 译文
    孔子解释道:“礼就是治理事情的方法。君子如果处理事务,就必须遵循礼法。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礼仪,就好像盲人没有向导。盲目行动到哪里,就像在黑夜中寻找住所,如果没有灯光,怎么能够看见呢?如果没有礼节,人的手脚就不知道该怎么摆放,耳朵、眼睛就没有地方可以放,进退揖让就没有办法实行。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家里或公共场所,就会失去长幼之间的秩序;在家庭内,家族之间的和谐就会丧失;在朝廷上,官吏和爵位就会失去正常的次序;在进行狩猎活动时,军事谋略就无法进行;在军队中,战斗力就会失去控制;宫殿的建筑就会失去规范;度量衡就会失去标准;味道就会失去恰当的时节;音乐就会失去正确的节奏;车驾就会失去正确的样式;鬼神祭祀就会失去适当的供品和祭仪;丧葬礼仪就会失去应有的哀伤之情;辩论和演说就会失去正确的团体;官职就会失去应有的尊严和职责;政治措施就会失去有效的实施;这些事物都因为缺乏礼仪而导致不当的行为,那么就无法得到众人的尊敬和支持。”

  3. 关键词解释

  • :指治理事物的方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 事之治:强调“礼”的作用在于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来治理事务,使之有序进行。
  • 治国:治理国家,这里特指君主如何治理国家。
  • 无礼:缺乏礼仪,指行为不遵守既定的规则和礼节。
  • :盲人,比喻没有知识或能力。
  • 伥伥:彷徨无助的样子,形容人在无知或无序状态下的行为。
  • 三族:这里指的是家族内部,如父、子、孙等三代以内的亲属关系。
  • 无相与:没有相互帮助或指引的状态。
  • 相与:相互帮助,共同前进的意思。
  • 失其宜:行为失去了应有的合适和恰当。
  1.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对“礼”的定义和作用的阐述,展示了孔子对礼的重要性和其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的理解。孔子强调了礼不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没有礼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同时,他也指出了在缺乏礼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变得盲目和无序,从而无法有效地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礼记 · 仲尼燕居》是一篇富有哲理和实践意义的文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礼仪知识和对礼在治理社会中重要作用的论述。通过阅读和学习这篇文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仪和道德修养的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