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

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注释与翻译

  1. 《诗》之失愚:《诗》指《诗经》,其缺点在于过于简单、直接,可能导致人变得迟钝。
  2. 《书》之失诬:《书》指《尚书》,其缺点在于过于繁复、啰嗦,可能使人产生误解和迷惑。
  3. 《乐》之失奢:《乐》指音乐,其缺点在于过度追求奢华与奢侈,可能导致人变得浮夸和浮躁。
  4. 《易》之失贼:《易》指《易经》,其缺点在于过于神秘、难解,可能使人产生困惑和恐惧。
  5. 《礼》之失烦:《礼》指礼仪,其缺点在于过于繁琐、复杂,可能使人感到负担和压力。
  6. 《春秋》之失乱:《春秋》指《春秋经》,其缺点在于过分追求条理性和逻辑性,可能导致人陷入僵化和教条的束缚中。

赏析

孔子在《经解》中提到这些经典的不足之处,是为了指出它们各自的局限性。通过指出这些不足,孔子强调学习经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知识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性,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达到更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种教育方法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通过批评各种经典的缺点来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仅要理解理论,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升自我。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也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