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廪,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译文
客人东方朔问苏秦和张仪:他们当了万乘之主,身居卿相之位,恩泽及于后世。如今你修先生之道,慕圣人之义,诵读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之于竹帛,口齿磨损,心悦诚服,好学乐道的效果十分明显。自以为智慧天下无双,可谓博闻辩智。但你尽忠竭智为圣帝办事,历时长久,几十年如一日,官至侍郎,位不过执戟,难道还有过失吗?同辈之人,无处容身,这是什么原因呢?
东方先生叹息长息,仰望而回答说:“所以不是你能全部备具的。那时和这时代不同啊,怎能相同?苏秦、张仪的时代,周室衰败,诸侯不朝拜,力政争权,相互擒拿以兵,并成为十二国,没有雌雄之分,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说他们的计策得以施行。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粮仓,恩惠及于后世,子孙世代享受。现在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都作为带衣,安于覆盂之下,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异?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各得其所。故安抚他们则安定,动荡他们则痛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又何以知前后?天地广大,士民众多,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同时生于此世,曾不得掌故,岂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患,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谐,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
注释
- 客难:对东方朔的提问或质疑。
- 苏秦张仪:指战国末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两人都是通过游说诸侯获得成功的政治人物。
- 周室大坏:周王朝的权威衰落,诸侯不再向中央朝拜。
- 力政争权:诸侯之间为了权力而进行斗争。
-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拥有人才的国家强大,失去人才的国家就会灭亡。
- 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安抚可以使其安定,动荡则会带来痛苦。
-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地位高则可为将帅,地位低则沦为奴隶。
- 物无不各得其所:万物各得其所,即万物得到适合自己位置的安排。
- 动发举事犹运之掌中:行动起来就像在手掌上移动一样轻易。
- 传曰:(典籍)传书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展开,体现了东方朔与客人之间的问答过程。客人对于苏秦和张仪的评价以及自身境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东方朔则从时代变迁的角度出发,指出两者的成功与失败并非完全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这种观点不仅展示了东方朔对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