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吴王戄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先生曰:“接舆避世,箕子被发佯狂,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赐清宴之闲,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谊,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摠远方,壹统类,美风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故号圣王。臣子之职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逢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故曰谈何容易!”

非有先生论
于是吴王戄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
译文:吴王(吴王阖闾)听了这番话后,神情忧郁地改变了面容,放下了供品,离开了座位,端正坐姿认真倾听。
注释:戄(fù)然:神情忧郁的样子;易容:改变面容;捐荐:放下供品;去几:离开座位;危坐:端正坐姿。
赏析:诗中的“戄然”形容吴王被对方的话所触动,内心有所波动,从而做出改变。”易容”和”捐荐”两个词语描绘了吴王态度的变化,由原先的沉着冷静到后来的专注倾听,显示出他内心的转变。
非有先生曰
于是非有先生,言辞恳切地向吴王进言。
译文:于是(非有)先生(伊尹)向吴王进言。
注释:非有:指伊尹。
赏析:这里的“非有”是对话中的引语,表明伊尹的身份以及其对吴王的影响。他的言辞恳切,充满智慧,使得吴王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和行为。
接舆避世,箕子被发佯狂
译文:接舆避开世间纷扰,箕子披散头发假装疯狂。
注释:接舆:古代一位不愿为官的人,以隐者形象出现,比喻那些逃避现实、不问世事的人。箕子:商朝末年的一位贤臣,因直言劝谏纣王而被囚禁,最终被流放至外地,披散头发假装疯狂,以示抗议纣王的暴政,比喻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惜改变自己形象、装疯卖傻的人。
赏析:这里通过两位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说明,面对乱世和不公,人们可以选择逃避或者坚持正义。伊尹选择后者,箕子选择了前者,都体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不畏强权的精神。
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
译文:这两位贤人都是躲避浑浊的世道来保全自身。
注释:此二子:指接舆和箕子。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两位历史人物的选择动机——为了保全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这既是他们个人的高尚情操的体现,也是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
使遇明王圣主,得赐清宴之闲,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
译文:如果遇到明智英明的君主,能够享受宁静祥和的生活,那么(他们)将竭尽忠诚,分析国家安危,考察得失利害,上可以安抚百姓心志,下可以便利民众生活(实现),那么(这些道理)几乎可以在古代五帝、三王时代见到。
注释:清宴之闲:指闲暇无事时。宽和之色:和蔼可亲的表情。图,同“措”,谋划。揆度:估量,判断。几:接近,相似。
赏析:这段话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状态和社会环境,即在君主的英明领导下,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民众安居乐业。这种理想的政治局面是对历史上贤君良相治国理政的最好赞誉。
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
译文:因此伊尹曾蒙受屈辱、背负着鼎器、调和五种味道献给商汤王,姜太公曾在渭水之南钓鱼以期会见周文王。
注释:负鼎俎:背负鼎器;鼎俎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和五味:调味使菜肴更加可口;干汤:献给商汤王。钓于渭之阳:渭水之南是周文王的居住地。
赏析:这段描述了伊尹和姜太公的故事,强调了他们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获得成功。同时,这两个故事也象征着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于国家的贡献。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
译文:心意相通,计谋没有不成的,计划没有不听从的,如果能得到一个明智的君主。
注释:心合意同:心意一致,愿望相同。谋无不成:计谋没有不成功的。计无不合:计划没有不顺利的。诚得其君:如果能得到一个明智的君主。
赏析:这段话再次强调了君臣之间相互理解、配合的重要性,以及君主的明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这是对君主角色的一种期待和要求。
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谊,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摠远方,壹统类,美风俗,此帝王所由昌也。
译文:深入思考长远的事情,用仁义来端正自己,推广恩惠来扩大下属,发扬仁慈、敬重先人的情怀,表彰有德行的人,任用贤能的人,诛杀邪恶扰乱的人,统率远方的国家,统一全国的风俗习惯,这是帝王之所以昌盛的原因。
注释:深念远虑:深入思考长远的事情。引义:用仁义来端正自己。推恩:推广恩惠来扩大下属。本仁祖谊:发扬仁慈、敬重先人的情怀。褒有德:表彰有德行的人。禄贤能:任用贤能的人。诛恶乱:诛杀邪恶扰乱的人。摠远方:统率远方的国家。壹统类:统一全国的风俗习惯。
赏析:这段文字总结了成为一位明君的关键因素,包括深思熟虑、用仁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推广恩惠给下属、表彰有德行的人、选拔贤能的人才以及惩治邪恶扰乱的行为等。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普通人的行为准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