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剪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诗句】
战国策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译文】
燕的太子丹被派往秦国做人质,后来逃了回来。
轲去见太子,说田光已经死了,现在田光不能说话了。太子又拜又跪,膝盖碰在地上流泪,过了会儿才说:“我请求田先生的,是想用他的智慧来成就大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不泄露秘密,难道是我的本心吗?”
【注释】
- 燕:指战国时期的燕国。
- 太子:这里指的是燕国的太子丹。
- 质:人质、抵押的意思。
- 荆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
- 轲见太子:意思是荆轲去拜访太子。
- 田光已死:田光已经去世。
- 明不言也:明确地说田光不会再开口。
- 再拜:两次拜下去表示尊敬。
- 膝下行:膝盖下跪时身体前倾。
- 流涕:流泪。
- 有顷:过了一会儿。
- 何:疑问代词,什么。
- 成大事之谋: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 岂:难道。
-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各国都服从秦国的统治,不敢联合起来对抗。
- 愚以为:我以为。
-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如果能劫持秦始皇,让他归还诸侯侵占的土地。
- 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像曹沫那样与齐桓公谈判。
- 则大善矣:那将是非常有利的事。
- 不可:不可能,行不通。
- 因而刺杀之:趁机杀掉他(指秦王)。
- 彼大将擅兵于外:那个将领在外边领兵。
- 而内有大乱:但是国内却发生混乱。
- 君臣相疑:君臣之间的疑虑和不信任。
- 此国之大事:这是关乎国家的重大事情。
- 委命:把重任交给某人。
- 惟荆卿留意焉:只是希望荆轲能够关注这件事。
【赏析】
这首诗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原文,描述了燕国太子丹如何说服荆轲去刺杀秦王的故事。诗中表达了太子丹对荆轲的信任与期待,以及他希望荆轲能成功完成任务的决心。诗歌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太子丹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战争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