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白:「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忼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首诗出自《战国策》,是一段关于燕太子丹和荆轲的故事。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译文:太子预先寻找天下最好的匕首,得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费了一百金,让工匠用毒药淬炼它,来测试它的锋利程度。血浸透了丝线,没有人能够站立而不死。

  2. 乃为装遣荆轲。
    译文:然后为荆轲准备了出发的装备。

  3.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译文: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只有十二岁,就杀死了人,人们都不敢正视他。

  4. 乃令秦武阳为副。
    译文: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副手。

  5.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译文:荆轲有所等待,想要一起前往,那个人在远方还没到来,所以留下了等候。

  6.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译文:过了不久,荆轲还没出发。燕王太子因为担心荆轲改变主意,又请求说:「太阳快下山了,荆卿难道没有一点想法吗?我请求让我先派秦武阳去。」

  7. 荆轲怒,叱太子白:「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译文:荆轲生气了,大声斥责太子说:「今天你如果去了却不回来,那真是个小人!现在我要提着一把匕首进入无法预测的强大秦国,我之所以留下,是为了等待我的伙伴和我一起去。既然你还在这里犹豫不决,那我就告辞了!」说完就起身出发。

  8.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忼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译文:燕王和他的宾客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送行。到了易水边,举行过祭祀后准备出发时,高渐离击打着筑,荆轲唱着悲壮的歌,发出变徵的声音,士兵们都流泪哭泣。又上前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音,士兵们都瞪大眼睛,头发都竖起指向天空。

  9.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这时荆轲就上车走了,最终都没有回头看一眼。

这首诗通过描述燕太子丹和荆轲的故事,展示了荆轲的忠诚和勇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诗歌中的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深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