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剪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于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于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
诗句: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译文:过了很长时间之后,荆轲还没有动身的意思。
注释:荆轲(?—公元前227年),卫国庶民之子,因刺杀秦王未遂而失败,后逃亡燕国。
赏析:这句表达了太子丹对荆轲行动的期待和担忧。他担心荆轲因为各种原因迟迟不能行动,因此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决定。”久之”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突出了太子丹内心的焦虑与期盼。
诗句: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
译文:秦军将领王翦攻破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并彻底占领了赵国的土地。
注释:王翦,秦始皇麾下的大将,以其军事才能著称。
赏析:这里描述了秦国军队的强大攻势,直接威胁到了燕国的边境安全。太子丹通过这一描述感受到秦国的威胁,更加急切地希望荆轲能够采取行动来抵御秦国的进攻,以保护国家的安全。
诗句: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译文:樊将军仰头叹息,流下眼泪说:「我常常痛心疾首,思考着不知道出路。」
注释:樊于期,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被秦国悬赏购买,后来逃亡至燕国。
赏析:这段描写了樊将军在得知自己可能失去生命的消息后的反应,表现出了他的绝望与悲痛。他的哭泣和叹息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及对国家的忧虑。
诗句: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译文:荆轲说:「如果有一句话能解决燕国的大患和报答将军的仇恨,怎么样?」
注释:此句为荆轲向樊于期提出的建议,表明了他决心帮助樊将军并报仇的决心。
赏析:这是整个事件中最为关键的转变点,荆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旨在消除燕国的危机并实现樊将军的复仇愿望。这个提议不仅展示了荆轲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出他愿意不顾一切去完成使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