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越杀王馀善降。诏曰:“东越险阻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遂虚其地。

春正,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交麃,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独给祠,复亡所与。”行,遂东巡海上。

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屑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礻亶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历城、梁父,民田租逋赋、贷,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四县无出今年算。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诗句及译文

  1. 东越杀王馀善降 - 东越地区的统治者王馀善被杀害,并且其统治被废除。

译文:东越地区的统治者被杀害。

  1. 诏曰:“东越险阻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 - 皇帝下诏表示,由于东越地势险要且反复无常,将该地区居民迁移到江、淮一带居住。

译文:皇帝认为东越地区地形险峻且易变,可能成为未来的威胁,因此决定将其居民迁移到江、淮两地。

  1. 遂虚其地 - 东越的地域被清空,不再保留。

译文:将东越的土地完全清除,不再存在。

  1. 春正,行幸缑氏 - 在春季的正月初,皇帝前往缑氏进行巡游。

译文:春天正月的时候,皇帝来到缑氏进行巡视。

  1. 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 - 皇帝在华山附近,到达了中岳。

译文:皇帝在华山附近的地方活动,并最终到达中岳地区。

  1. 获交麃,见夏后启母石 - 捕获了交麃这种动物,并在山中发现了一个石头,这块石头据说是夏朝帝王启的母亲所生。

译文:捕获了交麃这一动物,并在山上发现了与夏朝帝王启母亲相关的一块石头。

  1. 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 第二天,皇帝亲自登上嵩山之巅,有御史陪同,而山附近的官员和士兵都听到了三次万岁的呼喊。

译文:第二天,皇帝亲临嵩山之巅,有御史随行,山附近的官兵也听到了三次万岁的呼喊。

  1. 登礼罔不答 - 皇帝对所有的礼节回应都有相应的表现。

译文:皇帝对所有礼节的反应都有明确的回应。

  1. 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 - 皇帝命令祠官增添太室祠的祭祀内容,并且禁止砍伐树木。

译文:皇帝下令增加太室祠的祭拜次数,并禁止砍伐树木。

  1. 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独给祠,复亡所与 - 在太室山脚下设置了三百户作为供奉区(奉邑),命名为崇高,仅提供给皇帝祭祀使用,且没有其他用途。

译文:在太室山脚下设置三百户作为供养区,命名为崇高,只供皇帝祭祀使用,没有其他用途。

  1. 行,遂东巡海上 - 继续向东巡游至海边。

译文:皇帝继续向东巡游至海边。

注释

  1. 东越: 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名。
  2. 王馀善: 古代东越国的君主之一。
  3. 诏曰: 皇帝下达的命令或指示。
  4. 中岳: 位于河南省境内的一座重要山脉,被认为是五岳之一。
  5. 交麃: 一种动物,具体身份不详。
  6. 夏后启母石: 传说中的一块石头,据说是夏朝帝王启的母亲所生。
  7. 御史: 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8. 登礼罔不答: 皇帝对于所有礼节都有明确回应。
  9. 太室祠: 一个古代祭祀场所的名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附近。
  10. 崇高: 一个特定的供奉地,位于太室山脚下,专门用于皇帝的祭祀活动。
  11. 东巡海上: 皇帝向东巡行至海边。

赏析

本诗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一次重要的地理和政治行动。汉武帝通过这次行动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同时显示了他对于地方治理的重视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尊重。通过对东越地区的处理、对中岳地区的祭祀以及对东海的巡视,展示了汉朝中央政府的威严和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